醫渡科技創始人、醫渡云北京技術有限公司
醫渡科技與羅氏將攜手探索開發個體化及精準醫療體系的發展
日前,國內醫療人工智能企業醫渡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醫渡科技”)與全球領先的生物科技公司之一羅氏達成戰略合作意向,雙方表示將攜手探索開發個體化及精準醫療體系的創新發展。
根據戰略合作意向,醫渡科技與羅氏將合作探索建立數字疾病診斷與管理平臺和生態系統,該平臺將承載醫渡科技和羅氏先進的數字化醫療解決方案,旨在全面支持中國的患者診療全流程,包括早期篩查、診斷、治療、處方、購藥和隨訪等,以此助推中國臨床診療結果和價值醫療。此次合作意向將聚焦但不限于腫瘤學、肝病學、傳染病學、神經學、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目前醫療健康產業迎來新一輪發展期,人工智能與疾病診療的深度結合將促進醫療健康產業的創新,并帶動智慧醫療、精準醫療更好、更快的發展。在此背景下,醫渡科技與羅氏的戰略合作意向被寄予更多期待。在業界看來,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是醫療健康產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驅動力,在個體化醫療、公共衛生和慢病防控等領域都大有可為。醫渡科技醫療人工智能技術與羅氏全球領先的研發能力強強聯合,雙方擬基于各自的優勢及資源,以創新驅動發展的同時還有望產生更多化學反應,推進中國疾病診療一體化生態圈的建設。
醫渡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宮如璟表示:“我們希望精準醫療與新技術的發展,能夠實現更多個性化治療。未來公司將繼續利用人工智能推動技術融合、業務融合,充分挖掘醫療人工智能化應用價值,做足資源、做強研發,以科技向善、智慧向上,助力增進百姓醫療健康福祉。”
羅氏診斷中國總經理姚國樑表示:“羅氏致力于為患者提供真正的個體化醫療,攜手各方合作伙伴,打造一體化醫療健康生態圈,為患者的疾病診療提供全程支持。此次,羅氏中國與醫渡科技的合作就是我們在踐行這一戰略過程中的重要一環。”羅氏制藥中國總裁周虹表示:“創新無國界,打造以患者為中心的創新生態圈需要多方合作。此次羅氏中國與醫渡科技的合作,是強強攜手、優勢互補,相信通過此次合作,我們不僅在新藥突破上,也能在數字化醫療解決方案上為中國患者帶來更大的獲益。”
據悉,醫渡科技秉承“綠色醫療”初心,持續推進技術研發和自主創新,憑借自主研發的“醫療大腦”YiduCore,為醫療行業提供數據智能驅動的創新解決方案,推動行業的數字化轉型。目前,醫渡科技已為全國多地政府、眾多醫療機構提供服務,并為客戶構建了多家全國研發中心、全國性平臺以及城市區域平臺。
來源:中國新聞網
大模型的主戰場 扎根醫療產業的醫渡科技有備而來
當AI大模型的風潮,從美國硅谷強勢吹來,中國科技產業界也在2023年的春天,迎來國產大模型的“千帆競發”。
過去的大半年時間里,不只是技術在狂飆,一個趨勢愈發顯現,垂直領域應用正在成為大模型的主戰場。不少人摩拳擦掌,希望在大模型基礎上開發出可以在醫療、金融、法律、零售等垂直行業的AI應用。
而一直深耕醫療領域,幫助產業機構及相關的人們解決復雜問題,提高工作效率,推動行業發展的醫渡科技,早早地捕捉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加速滲透到醫療健康行業的機遇點,布局其中。
12月21日,國內醫療智能行業頭部企業醫渡科技,揭開了自主研發的醫療垂域大模型。“我們的AI大模型將在數據治理、公共衛生決策、臨床診療與科研,患者健康管理,醫院智能化精細管理等多場景進行落地和實踐。”在醫渡科技CEO聯合創始人徐濟銘看來,作為醫療垂域大模型,醫渡科技大模型能夠真正面對醫療場景中的痛點核心問題,發揮其帶來的基礎性和創新性作用。
產業落地生根 目標價值最大化
與一味聚焦“參數量”的大模型研發創新不同,醫渡科技更為關注推動AI與醫療產業的深度融合。
“基于大模型、通用模型到垂直領域,迅速展望到產業落地才能發揮產業真正的價值。”徐濟銘強調,醫療領域和其他領域有不同的特性,其醫療領域的嚴肅性、專業性決定了AI行業需要高質量的垂域大模型。
從最早布局醫療機構、國家級和區域級的大數據平臺以來,醫渡科技在醫療智能領域已經深耕近10年,其“醫療智能大腦”YiduCore經授權處理分析了超過40多億份醫療記錄,沉淀了大量多維度可量化的知識圖譜。基于自研的數據生成技術,將這些知識圖譜應用于大模型訓練。
“近10年的積累沉淀,構筑了醫渡科技大模型的核心壁壘。”在醫渡科技CTO、首席人工智能科學家閆峻看來,作為中國醫療大數據和AI領域的領軍企業,醫渡科技有能力且有責任去讓大模型在產業落地中釋放更多價值。
醫渡科技CTO、首席人工智能科學家閆峻發布醫渡科技大模型
一直以來,閆峻都對華為的那句“讓聽見炮火的人指揮戰斗”深以為然,他更是與團隊深入一線,通過和醫生等醫院體系人士及相關機構、用戶展開交流,敏銳洞悉著“他們真正需要什么?”
假如一個終端用戶用大模型來詢問,“孩子發燒了,我該怎么辦?”往往一些大模型會直接提供一個可能性的全面羅列。醫渡科技大模型不同的是,他會針對用戶問題進行主動追問,在了解用戶的基本疾病特征、疾病歷史及傳染病接觸史后,給出更為嚴謹的回答。
右側為醫渡科技大模型演示結果
“這才符合精準的醫學邏輯,能夠從臨床思維和視角,完全結合病史個性化咨詢、診療、建議。”閆峻表示,醫渡科技大模型與傳統大模型的問答機制不同,會面向終端用戶帶去明確且本質上差異化的體驗價值。
不止于此,醫渡科技在醫院、政府監管等應用場景中也捕捉到了機遇點。盡管醫療健康領域的場景紛繁復雜,但閆峻歸納總結后發現,一類是需求質量和工作效率的提升,例如數據生產和治理,病例撰寫等,另外便是將大模型帶入應用場景,交付給客戶使用的能力,為他們提供足夠創新的可能和機會。
“能力的涌現,是模型能夠支撐多任務、多場景,一個很重要的特征。”在閆峻看來,這也是醫渡科技愿意投入更大資源來訓練模型的目的,就是要解決未來應用場景可能出現的問題。
大模型如何賦能和支撐需求的用戶?除了患者尋醫問診過程中,在機器理解及推理能力增強下,醫學洞察水平提升,像醫生群體也可以利用醫渡科技大模型的生成能力,培養自己的臨床思維等。
“未來讓每家醫院機構擁有自己的大模型。”閆峻深知,醫療發展需要多樣性創新,他希望醫渡科技創新推出的這樣一個基礎模型,提出的價值導向,可以面向更多緯度提供整體解決方案,例如科研人士可以基于生成的智力數據等進行藥械研發,還有健康保險場景,AI個性化的服務進一步規避行業中始終存在的“死亡螺旋”等掣肘問題。
“姍姍來遲”背后 新一代醫療超級大腦形成
閆峻將醫渡科技大模型的能力,濃縮在有限的展示中,據他介紹,目前醫渡科技大模型還面向C端,通過“惠民保”先行試點,為其提供7×24小時全天候的健康管理服務。
而在B端場景下,醫渡科技大模型也已率先在多家全國排名前20的頭部醫院落地應用,直接賦能參與到院方的醫學科研、臨床輔助、數據治理等多場景應用中。
有別于其他大模型,在醫渡科技的技術“武庫”中,醫渡科技大模型所扮演的角色不只是單純地能為醫療健康產業各應用場景提供易使用、高質量、可定制的支持和服務的賦能工具,它還作為醫渡科技新一代“醫療超級大腦”YiduCore算法層的核心成員,在為大模型用戶賦能的同時也不斷反哺迭代YiduCore的算法,使得醫渡科技的核心技術壁壘越發堅實,專業算法持續領跑業界。
盡管其遲遲才將神秘的面紗揭開,但外界看到的,不只是醫渡科技在技術創新上的成果展示,更多是它已經實現了大模型的工程化落地。
2023年以來,我國發布的通用大模型、行業大模型甚至是基于上述模型推出的應用服務于垂直領域的大模型,數量超百個。期間,醫渡科技并未急于亮相其大模型,只是針對醫療垂直領域大模型訓練和面向場景調優,默默進行著策略性的布局和投入。
“大模型的預期,是放在一個垂直領域里,能夠實現價值點上的突破。”閆峻透露,早在幾個月前,醫渡科技大模型便在諸多評分指標上通過了測試,但團隊依然“Hold(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公開發布,原因在于,他們還沒有證明這個模型的真正價值體現。
不只是閆峻等醫渡科技管理層的辦公室內,在公司展廳最顯眼的位置上,都懸掛著這樣一幅字,“真正能改變醫療的,其發心必是慈悲,其目光必是敬畏,其道路必是時間。”
閆峻辦公室懸掛書法
上述企業文化的灌輸,閆峻的理解是,醫療是一個極為嚴肅的學科,即便是技術創新也不能當成兒戲,更需要耐得住寂寞。
另外,醫渡科技上下早已形成共識:大模型需要做扎實,長遠準備。閆峻坦言,產品研發過程中,技術研發團隊承擔了很多壓力,也會受外部市場環境影響而變得“著急”,但始終要心存敬畏,“不會在沒有ready的情況下去吹牛。”他深知,要客觀認知大模型這件事,“不要被沖昏頭腦”。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行走在AIGC技術涌現以及大模型創新應用賽道上的人,都會面臨數據、算力、算法甚至場景的共性問題,例如數據集精度,算力緊張、算法人才緊缺和場景落地難等。閆峻認為,醫療垂類大模型想要真正落到產業中去,上述幾要素缺一不可,“它有一個零一的過程,只要有一個環節是零,整個閉環都會是零。”
醫渡科技在算力、算法、數據和場景4個層面形成閉環
對行業“Knowhow”的基礎數據和知識,醫渡科技早有儲備,在閆峻帶領的算法人才團隊的潛心創新下,大模型也在高端算力的支撐下優化測試跑了出來。據了解,醫渡科技的醫療垂域大模型,還是醫療領域首個與昇騰AI完全適配成功的大模型。
“黑土地”賦能 醫渡有備而來
“我們會共同開展技術開發、市場拓展、行業共建等全方位的生態合作,共同推進醫療行業的一個發展。”華為中國政企教育醫療系統部總裁盧永平說,華為牽手醫渡科技,目標是打造業界最領先的醫療聯合解決方案,加快在衛生、醫院和疾控等多個行業場景的深度應用,加速醫療行業的智能化升級。
在共同奔向產業發展目標的過程中,盧永平表示,華為會堅持做好醫療行業的“黑土地”,做好使能者和賦能者的平臺角色,支持百模千態、繁榮千行萬業。
其實,醫渡科技與華為已在數字化醫療領域深入合作多年,最早可以追溯到2020年。今年,雙方基于昇騰AI的澎湃算力,以及醫渡科技在行業內的專業沉淀與積累,打造了醫療領域專屬的大模型訓推一體機解決方案。
此次雙方再度深化合作,不僅正式簽署了合作協議,還聯合發布了聚焦醫療大模型、智慧醫院、智慧健康城市三個場景的聯合解決方案:醫渡科技大模型訓推一體機、科研大數據平臺和智慧健康城市大數據平臺。
醫渡科技與華為簽署合作協議
醫渡科技看到了華為這片“黑土地”上,具備的算力、軟硬件、渠道等核心關鍵領域的優勢,雙方展開技術研發、市場拓展、行業共建等戰略生態合作,可以共同推動醫療大模型的創新與應用,打造業界領先的醫療聯合解決方案,加速醫療健康產業的智能化轉型升級。
科技部前高新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梅建平高度贊賞醫渡科技與華為的強強合作,他認為這一聚集基礎底座模型國產化、自主化創新的合作,將有利于我國自主技術生態的形成和發展。
“昇騰AI的支持下,我們本身的算法效率、算力成本以及效果進一步展現。”徐濟銘認為,在醫渡科技大模型與醫院、政府、醫藥產業、健康保險等不斷深入結合后,伴隨模型能力的進一步升級,那些還沒有被解決的行業需求難題將有望突破,“這只是一個開始。”
之于閆峻,醫渡科技大模型早期的目標定義,“沉默”研發,甚至“悄聲”進行的試點落地及優化等,固然需要攻堅,但按照規劃路徑執行的過程是“最幸福的時間”,他覺得,模型一經公開亮相,“真正的戰斗才剛剛開始。”
當醫渡科技大模型正式進入市場檢驗階段,客戶對價值效果和閾值的需求和要求,都會變高且更為嚴格、苛刻,在閆峻看來,這也是對其所在的醫渡科技提出的考驗,可以想象的未來是,“只要箭射出去,那就是一個越來越快的過程。”
錢方/文
醫渡科技CEO徐濟銘是董事長宮盈盈的丈夫 去年薪酬高達1550.3萬!
運營商財經網 朱欣雨/文
近日,醫渡科技發布了2024年度報告,引發外界關注。運營商財經網注意到醫渡科技的高級管理層,發現公司高管的學歷都挺高,包括聯合創始人、CEO徐濟銘。
官方資料顯示,徐濟銘出生于1984年,今年才40歲,正值壯年,他是醫渡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宮盈盈的配偶。
關于他的學歷,資料顯示他于2005年7月獲得清華大學自動化學士學位,后在2008年7月獲得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計算機應用技術碩士學位。令人注意的是,醫渡科技高管的畢業院校都很好,例如CTO閆峻本科畢業于吉林大學,還是北京大學的博士,CFO 封曉瑛本科和徐濟銘一樣畢業于清華大學。
碩士畢業后,徐濟銘加入了百度,擔任百度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的技術經理。百度百科還顯示,徐濟銘在百度任職期間,進入阿拉丁神燈項目,并跟隨團隊研發“框計算”的技術架構和實現過程,是團隊負責人。他還帶領團隊項目獲得了百度百萬美元最高獎。
雖然在百度發展得很不錯,但徐濟銘還是在工作了五年后離職了。之后,徐濟銘于2013年5月至2015年6月擔任高德地圖搜索產品技術中心總經理,后來的四個月就職于阿里巴巴移動事業群,出任UCWeb資深架構師。
再之后,徐濟銘就開始了創業,作為聯合創始人加入醫渡科技。起先,他最開始擔任醫渡科技附屬公司醫渡云(北京)首席技術官(CTO),后自2018年3月起開始擔任聯屬公司天津開心生活的首席執行官(CFO)。近幾年,徐濟銘還擔任公司的高級副總裁,負責公司的生命科技解決方案業務。
直至2023年2月,醫渡科技進行管理層調整,宮盈盈卸任CEO交由徐濟銘,她繼續擔任董事長職位。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醫渡科技最新年報,徐濟銘的薪酬增長了不少。在截至2023年3月31日止年度,徐濟銘整體薪酬124.6萬元,包含以股份為基礎的薪酬開支72.4萬元;而截至2024年3月31日止年度,他的整體薪酬已高達1550.3萬元,一年增加了1425.7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