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愛如山、沉默威嚴,是我們對父愛一貫的描述,但父愛一味“沉默”下去,給孩子帶來的消極影響卻是不可預估的。當“缺乏父愛綜合癥”“父愛饑渴癥”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病時,很多父親們是時候反思一下自己了。
你是不是一個合格的爸爸?你的孩子是不是患上了“父愛缺失癥”?如何彌補孩子缺失的父愛,成為一名模范老爸?7月16日超前點映的動畫電影《少年師爺之大禹寶藏》,或許能為我們帶來答案。
一段尋回父愛的親情之旅
《少年師爺之大禹寶藏》,由浙江特立宙動畫影視有限公司出品、北京鋒尚銳志傳媒有限公司全案營銷總發行,講述了聰明、勇敢,夢想找到大禹寶藏的主人公小師爺,和小伙伴們誤入山林、尋找寶藏的一段冒險之旅,在冒險故事的外衣下,父子情才是影片的根本主題。
影片中,冒險尋寶前父子鬧矛盾,冒險中父子情深,冒險后父子矛盾消除,并對父子情重新認識,為我們形象地展現出“缺失的父愛”是怎樣回歸的。可以說小師爺的尋寶之旅也恰恰是一段尋找“缺失的父愛”的親情之旅,那影片在這段親情之旅中要告訴各位爸爸們什么呢?
參與孩子的教育
父愛缺失,并不代表父親不愛孩子,而是指父親角色的缺失,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席。父親角色的弱化和缺失,或多或少會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不安全感,調查顯示,在兒童心理咨詢中,不少孩子性格孤僻、柔弱、與同學人際關系不好,大多數都與爸爸長期不參與家庭教育有關。
這一點在《少年師爺之大禹寶藏》中得到了充分印證:丁丁,主人公小師爺的小伙伴之一,因為家庭條件的關系,丁丁爸爸一心為生計奔波而無暇顧及兒子的教育,丁丁因此養成了膽小怯弱又悲觀的性格,成為小伙伴口中的“烏鴉嘴”。
要想成為一個合格的爸爸,治好孩子的“父愛缺失癥”,父親們需要更多的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去,而不是做一個“隱形的爸爸”。
愛要讓孩子知道
《少年師爺之大禹寶藏》以當代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為藍本,塑造出不同的父子矛盾,而主人公小師爺和父親“老師爺”的矛盾就集中體現為“我的爸爸不愛我”:“老師爺”對兒子寄予厚望、嚴加要求,卻并未表達其中的良苦用心;小師爺聰明卻叛逆,總想別出心裁但一直受到“老師爺”的嚴酷“鎮壓”(之前曝出的預告片中就有“你還沒學會走呢,就想出去跑嗎”的訓斥),小師爺因此覺得父親不像從前那般愛自己了。
或許由于“嚴父慈母”的傳統角色觀念影響,中國父親的愛頗為隱忍。但當這種隱忍讓孩子感受到“我的爸爸不愛我”時,就成了弱化父子親情、引發父子矛盾的導火索。父親們往往認為自己的專制是出于對孩子的愛,但如果孩子感受不到你的愛,這份愛就沒有價值。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是找回“缺失的父愛”必不可少的一步。
陪伴孩子別做“取款機爸爸”
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中,男性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占主導地位,形成“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工格局,父親往往因為“養家糊口”、以事業為重而缺席孩子的成長,甚至認為為孩子創造優渥的生活條件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少年師爺之大禹寶藏》中,就有這樣一位父親:小師爺的小伙伴之一錢貫是一個典型的“富二代”,有一位一心賺錢的“守財奴”父親,錢老爺自以為給兒子花不完的錢就是百般寵愛。然而,事實上錢貫卻渴望著爸爸的陪伴,想要回到最初沒有錢卻有爸爸陪伴的日子。
現實中不乏像錢老爺一樣的“取款機爸爸”,對于這些爸爸來說,抽一點時間陪伴孩子,明白對于孩子來說“陪伴比金錢更重要”是當務之急。而那些迫于生活壓力,不得不放棄陪在孩子身邊的親子時間的爸爸們,也無需自責,因為陪伴更重要的是“心”而不是“時長”。
一部父親送給兒子的影片
《少年師爺之大禹寶藏》源于出品人丁立清10年前對于兒子的一個承諾:一定要拍一部正能量、正思想的動畫片讓兒子喜歡,讓它和兒子一起快樂成長。它是一個爸爸對孩子的承諾,一位父親對孩子深沉的父愛。
特立宙成立之初,推出的第一部作品就是關于大禹的片花,但由于各種原因這一題材被擱置。時隔數年,當丁立清重審這一題材時,產生了更深的認識:大禹身上承載著中華民族吃苦耐勞,公而忘私的精神,象征著水文化的智慧與博大,制作這一題材的意義極其深遠。于是,他重啟大禹題材,并結合公司已做10個季的拳頭產品《少年師爺》推出大電影。
這部電影以曾經忙于工作忽略孩子的事件為素材,讓團隊調研了上萬戶家庭,總結出幾類家庭相處模式,在影片中一一呈現。
所有的爸爸媽媽,不要一直忙碌奔波,要慢下來和孩子一起成長,你們才是彼此間最大的寶藏,這是《少年師爺之大禹寶藏》最想向父母們傳達的。(張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