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感染皮膚病圖片—頭上真菌感染皮膚病圖片
馬拉色菌提到這個名詞相信大家都很陌生,但是提到濕疹,頭屑肯定人人都知道。其實這個馬拉色菌和生活中很多磨人的皮膚病都有著源遠流長的關系,今天王醫生就來講講這個“馬拉色菌”。
馬拉色菌屬(Pityrosporum)也稱為糠秕孢子菌屬,真菌學分類為有絲孢菌,屬于擔子菌門擔孢目-擔孢科。該屬分為7個菌種。
馬拉色菌大多菌體含脂酶,以鑲嵌形式存在于富含葡聚糖的細胞壁和(或)細胞膜系統,脂酶將脂質分解為脂肪酸,以自身代謝提供必需的營養源,故主要寄生于人體皮脂腺豐富部位。
如胸、背、頭、面和頸等部,是一種條件致病菌。高危人群有心肺疾病的新生兒、嚴重胃腸道疾病患者、免疫低下的兒童及成人。
1.花斑癬
花斑癬為皮膚淺表感染,損害為多數灰黃色、褐色或污褐色甚至灰黑色斑疹,若頻繁洗澡,可現淡紅色。
斑疹初發如帽針大小,逐漸增大,如扁豆或小指甲蓋大,數目逐漸增多??上嗷ト诤?,侵及廣大皮面,損害邊緣清楚,表面微發亮,搔抓時有麩皮樣鱗屑。
癥狀減輕或入冬處于靜止狀態,則呈減色斑。次年又發。經過緩慢。好發于成年人,男性多見。
2..糠秕孢子菌毛囊炎
這種皮膚病多見于中青年,平均發病年齡在30歲左右,男多于女。
皮疹表現為小粟粒大暗紅色丘疹或毛囊性小膿皰,呈彌漫性散在分布,好發部位為前胸、背部、雙肩、頸部,少數見于前臂、小腿和面部。
自覺中度或輕度瘙癢,亦有的伴灼熱和刺痛感(圖2)。少數病例可與花斑癬合并存在。
3. 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通常表現為油膩性紅斑,表面可有黃色結痂。常發生在鼻翼兩側(鼻唇溝)、眉部及眉間、前額、外耳道、頭皮等皮脂溢出部位。
當發生在頭皮上時,表現為頭皮發癢油膩、頭皮屑多,還容易合并脂溢性脫發。
目前已知的,導致脂溢性皮炎發病的可能原因是:皮脂分泌旺盛為馬拉色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條件,從而導致發病。
具體的治療方式需要根據病種和誘因來對癥治療,如果你現在正被皮膚病困擾,歡迎大家在文章下方評論或者私信我,我會為大家一一解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