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奇異恐龍填補鳥類起源部分空白
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透露,該研究所的王敏團隊與福建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的徐立明團隊合作,在福建發現了一種恐龍化石,并將其命名為奇異福建龍”。這種恐龍是已知世界上侏羅紀最晚期、地理位置最南的鳥翼類恐龍,填補了鳥類起源的部分空白。
鳥類與非鳥類獸腳類恐龍至少在晚侏羅世就有了差異。鳥翼類包括現代鳥類和中生代的原始鳥類,因此侏羅紀的鳥翼類對于研究鳥類起源和演化非常重要。已知的侏羅紀鳥翼類只有近鳥龍和其類似物種,大多數發現于我國東北地區約1.66至1.59億年前的燕遼生物群。這與約1.3億年前白堊紀早期出現的大量鳥類之間存在3000萬年左右的時間空白。
從2021年開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福建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在福建開展古脊椎動物化石考察工作。2022年10月,他們在政和地區的晚侏羅世地層中發現了一塊保存近乎完整的恐龍化石。經過近一年的修復和分析研究,研究團隊確定了這一新物種屬于鳥翼類,并將其命名為奇異福建龍”。這也是福建省首次發現恐龍化石。
通過綜合地質考察和同位素測年工作,福建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的徐立明帶領團隊確定奇異福建龍生活在晚侏羅世提通期。通過古地理位置復原,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王敏等研究員確定奇異福建龍是目前已知全球地理位置最南的侏羅紀鳥翼類。奇異福建龍的發現填補了鳥類起源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一些空白。
據系統發育分析顯示,近新鳥龍科中的奇異福建龍與近鳥龍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親緣關系。奇異福建龍的特殊之處在于其后肢結構,其股骨相對較短,而脛骨和跖骨則較為細長。通過比較分支系統學的分析,王敏等研究人員發現,奇異福建龍在體型結構上與其他鳥翼類非常相似,其體型大小介于恐龍和鳥類之間。
王敏指出:我們認為奇異福建龍屬于一類小型獸腳類恐龍,其生活方式可能是奔跑或生活在水邊。這種生活習性與學界關于鳥類起源時期‘樹棲’生態習性的認識截然不同。奇異福建龍的發現增加了原始鳥翼類的生態多樣性。”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和福建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的考察團隊還在福建政和地區發現了大量保存完好的爬行動物化石,包括水生或半水生的龜鱉類和離龍類。鑒于化石的豐富多樣性以及確切的年代學框架,研究人員將這一動物群命名為政和動物群”。而這個動物群是迄今已知的全球范圍內地理位置最南的保存有鳥翼類動物的侏羅紀晚期動物群。
相關研究成果已于9月6日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自然》。(記者溫競華){IMG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