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日本書店。
原本書店是日本一道重要的街景,但除了大型連鎖書店外,個人書店不斷消失,許多小城的書店都消失了,許多孩子不到大城市根本不知道書店長什么樣子;實體書店不斷減少,許多老書店也紛紛面臨熄燈打烊、縮小營業面積等命運,比較賺錢的書店內賣場面積其實也不斷被精品專柜等占領了。
日媒分析指出,或許因為大家都在用手機或電腦上網,實際逛書店的比例減少,迫使書店或出版業界的形態多元化,而制作資訊內容的日本出版業界也無法忽視網絡的存在,必須思考除了實體書店、網路書店以外的擴散傳遞方式;
日媒還指出,的確,日本人讀書習慣有點改變了,出版物的年度預期銷售額到2014年為止,已連續10年減少,但與其說是大家不讀書,其實是網絡書店的威脅更嚴重。
日本書店一景。
雖然實體書店現在也依然是找出版物出版物最重要的存在,但實體書店真的越來越辛苦了;網路書店讓小城的小書店被迫關門,而且雪上加霜的是這幾年日本的便利商店也開始賣起書來,成為“街坊的書店”,許多隨意找點小書看的人,走到便利商店就解決了,也不再走到書店了。
日媒分析稱,這也是村上春樹想借如此特別的銷售方式來提醒讀者走到實體書店去買書的原因,不過日本有這樣非要讓讀者為了他去上書店買書的,也只有村上春樹,若是其他作家,讀者大概忍一下就算了,隨便在網絡書店或二手書店有的時候再買就好了。
許多日本人表示,自己連衣服等都靠網購,書籍雜志根本沒有尺寸問題,網購更沒有問題了;其實正好相反,書籍雖沒有尺寸問題,但有內容問題,如果不翻兩下,從網絡書店購買,買來才知道不是自己想讀的書,網購書籍的風險不會小于網購衣物的。
日媒最后指出,更重要的是,上實體書店一次可以看到許多書,本身就會有意外收獲,許多經營者或創意工作者的新概念或新產品、新事業都是在書店獲得的啟發,實體書店里才會有意想不到的偶然邂逅,或許還能改變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