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反恐:攻城之余還需攻心
原標題:國際反恐:攻城之余還需攻心
近來,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在歐洲腹地及其周邊地帶頻頻策動恐怖襲擊。俄客機墜毀事件與巴黎系列恐襲案的發(fā)生給我們以警示——“9·11”以來歐美國家慘淡經營十余年的反恐防線漸被滲透,“伊斯蘭國”跳到外線開辟第二戰(zhàn)場,意在配合“國土”保衛(wèi)戰(zhàn),以扭轉戰(zhàn)場總頹勢。
以色列等多國情報機構評估認為,俄客機墜毀、巴黎恐襲、貝魯特爆炸三案有著“明確的運作關系”。他們判斷,“伊斯蘭國”的作案手法已出現結構性轉變,而不少國家仍存在類似沙姆沙伊赫機場的安保漏洞。情報機構認為,國土安全不等于絕對安全,西方國家將面臨更多的恐襲威脅,美歐俄應加強反恐合作。
歐洲將面臨數年“戰(zhàn)爭狀態(tài)”
伊拉克與敘利亞戰(zhàn)區(qū)的地理環(huán)境,決定了國際反恐戰(zhàn)爭必將是“空地一體戰(zhàn)”。目前,美法俄德英五國海空力量集結中東,對“伊斯蘭國”軍事目標頻頻發(fā)起空襲,掌握了戰(zhàn)場的主動權。此外,美德決定派遣小股特種部隊前往伊拉克和敘利亞擔任偵察、斬首、培訓等任務。可以說,大國同仇敵愾、合力剿恐,促進了實質性軍事合作的形成。
“伊斯蘭國”自2014年建“國”以來攻城略地,連連攻克由伊拉克巴格達城郊、拉馬迪、提克里特構成的“遜尼派三角”,迄今所占領土已大于比利時國土。今年6月至11月,活動于伊拉克、敘利亞兩國的庫爾德武裝先是奪回“伊斯蘭國”大本營拉卡及其周邊重鎮(zhèn)艾因伊薩與泰勒艾卜耶德,隨后收復伊拉克的辛賈爾,切斷拉卡與摩蘇爾的聯系,穩(wěn)住了戰(zhàn)場局勢。
然而,目前兩國軍隊與庫爾德武裝尚難形成合力一舉圍殲“伊斯蘭國”,雙方互有攻守,戰(zhàn)略對峙。“伊斯蘭國”仍牢牢控制著伊拉克的費盧杰、拉馬迪、哈迪賽、加伊姆和摩蘇爾等幼發(fā)拉底河沿岸城市,這條城市走廊既通往其位于敘利亞的后方基地,又連接沙特、阿曼等國。
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伊斯蘭國”盡管處于守勢,但仍具備攻城略地的能力。美歐安全專家多認為,“伊斯蘭國”長期控制這些戰(zhàn)略要地,勢將擇機突襲,頻頻攻擊毗鄰的歐洲國家,歐洲因此將面臨持續(xù)數年的“戰(zhàn)爭狀態(tài)”。
面對共同威脅,各國力量圍繞打擊“伊斯蘭國”組建聯盟,展開新一輪戰(zhàn)略互動。尤其是法國總統(tǒng)奧朗德穿梭于美歐俄之間,牽挽各方,推進了大國間的作戰(zhàn)協調、情報交換與基地共用,并關閉土敘邊境、提供軍機助戰(zhàn)。雖說這些戰(zhàn)術合作不足以推進各國結成實質性的反恐聯盟,但頗具政治意義。
應使溫和派主張成為優(yōu)勢
另一方面,各國地緣政治的利益沖突埋下了大國反恐合作必生齟齬的隱患。從地緣戰(zhàn)略上看,土耳其的對敘目標與美歐俄相悖。土耳其及沙特阿拉伯、卡塔爾、阿聯酋、科威特等遜尼派國家的地緣政治利益,與俄羅斯推動形成的由伊朗、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真主黨構成的“什葉派之弧”水火不容。俄美歐因反恐問題共襄義舉,緩和矛盾,土悍然擊落俄戰(zhàn)機意在延緩這一進程,以防阿薩德政權絕處求生。但此舉激化了土俄矛盾,沖擊了美法英德俄的反恐計劃,導致自身進退兩難。
表面上美歐俄土抵牾于巴沙爾去留,實際卻是幾大力量對中東安全體系主導權的博弈。結合國際反恐戰(zhàn)場的態(tài)勢看,美法英德俄的軍事行動固然能取得局部或戰(zhàn)術上的成功,但若在民心、政權、穩(wěn)定等方面留有政治真空,“伊斯蘭國”就會死灰復燃,卷土重來。\
正如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近日所言,“伊斯蘭國”具有極端意識形態(tài),它尋求實施伊斯蘭教教法,代替國際體系中的國家多樣性。如果僅僅從軍事上作出反應,而忽視對其意識形態(tài)的挑戰(zhàn),那么激進派穆斯林將前赴后繼地投奔“伊斯蘭國”,循中東-美歐-中亞-東南亞的路徑擴散,尋找最薄弱環(huán)節(jié)下手。
目前,歐美各國在“去激進化”問題上方法不多、成效不彰,溫和派穆斯林的話語權受到打壓。新加坡資政李光耀生前曾指出:“只有溫和派穆斯林堅決與伊斯蘭極端分子進行斗爭,并從原教旨主義手中奪過對全世界穆斯林心靈的控制權,國際社會才能戰(zhàn)勝恐怖主義。”
鑒于此,國際反恐既需攻城,更應攻心——敢于揭露異端,正本清源,釜底抽薪,將國際反恐戰(zhàn)提高到文化的戰(zhàn)略高度來認識及統(tǒng)籌,推使溫和派穆斯林主張成為穆斯林社會文化優(yōu)勢,才能對“伊斯蘭國”造成毀滅性打擊。(作者系原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