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煤集團勠力同心應對煤炭市場寒冬
面對煤炭產能過剩、市場供大于求的實際,河南能源化工焦煤集團“不等、不靠”,圍繞控制總量、優化存量、消化過剩、提高效益的指導思路,通過創新企業管理、實施創新驅動、狠抓結構調整等措施,使企業發展模式由數量速度粗放型轉向質量效益集約型,不斷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努力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常態。
節支降耗,深度挖掘潛力
今年5月,在中宣部、國家發改委通報表揚的100名節儉養德全民節約行動先進個人名單中,焦煤集團九里山礦供應科職工劉金玉赫然在列。
這位被稱為“礦山老摳”的節約創新能手,2009年以來在修復礦用設備上面共進行技術革新31項。這些創新成果全部是用廢舊材料制成,不僅降低了勞動強度,也提高了生產效率,為企業創造了上千萬元的經濟效益。
“緊緊手,年年有。在‘省’字上做文章,出效益。”正是在這種指導思想下,焦煤集團的百里礦區內,以創造效益為目標,積極開展“學習劉金玉,節儉、創新促發展”活動,從大處著眼,突出抓好全過程成本管控,嚴格材料日常使用管理及消耗指標的分解控制,堅持月考核月兌現,節獎超罰;從小處著手,鼓勵職工小發明、小創造的同時,“節約每一度電、不浪費每一個零件”,涌現出多個劉金玉式的班組、職工,推動了節支降耗工作的順利進行。
千業水泥推廣的“輥壓機新型復合輥應用”技術,使輥壓機預粉磨能力大幅提升,水泥磨系統臺時從原來的每小時150噸提高到每小時170~180噸,每年可節約電費價值137.6萬元。
統計數據顯示,僅今年上半年,焦煤集團原煤完全成本在2014年已經大幅降低的基礎上,又同比降低43元/噸;非生產性支出同比下降10.63%。與此同時,實現修舊利廢、回收復用價值6587萬元,調劑物資、設備價值4555萬元,節約采購資金3205萬元。
此外,通過優化礦井生產系統、瓦斯和水害治理方案及通風系統改造等重大項目建設方案,企業又減少投資4億元,并對資源枯竭、扭虧無望的兩個煤礦予以關閉、停產,努力緩解發展困局。
增收創效,激發內生動力
“問題是創新的導師,人人都是創新天才。讓創新激發活力,增添動力,促進生產力。”這段話是趙固二礦“申麥成技能大師工作室”領軍人物申麥成在一次報告會上發言的精彩片段。
今年11月底,焦作市總工會下發《關于命名焦作市職工技術創新工作室的決定》,決定命名焦煤集團趙固二礦申麥成技能大師創新工作室為全市職工技術創新工作室,由工會拿出專項經費給予資助。
正是在這種氛圍下,焦煤集團形式多樣的職工技術創新工作室層出不窮、碩果累累,為企業在攻堅克難時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14年以來,焦煤集團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9項、市廳級34項,收購創新工作室的各類創新成果3204項,創造經濟效益2.01億元。
在持續加強科技創新的同時,焦煤集團還堅持把增收創效放在重要位置。今年以來,焦煤集團原煤發熱量、塊煤率、洗末煤產率均有明顯提高,不僅實現增效1.6億元,而且贏得了客戶的信任、避免了產品質量糾紛。
同時,立足自身實際,對存量資源資產進行全面盤查評估,摸清家底,分門別類制定盤活方案。對閑置的土地、房屋、設備、材料等通過租賃、調劑、對外合作等形式有效利用,對長期閑置、低效無效資產進行處置變現;根據職工隊伍“總量富余,結構短缺”的現狀,持續推進人力資源結構調整,堅持分流冗員、穩定隊伍、提升效率并重,合理壓縮機關人員923人,同時職工中的中高級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占比分別提高了10.16%和21.49%。
此外,強化非煤產業產銷聯動,加大外部市場和用戶的開拓力度,并用好內部電網等各種資源,增加企業收益。今年前三季度,非煤板塊整體實現增盈9900余萬元。
焦煤集團總經理董正亮介紹說,企業正在用自身的發展實踐證明,發現產業新增長點的機遇,及時調整戰略,實現資源消耗少、環境損害小、人才技術密集、創新驅動型發展,實現企業發展與職工成長成才同步,是其破解行業發展瓶頸的最優路徑。記者 余嘉熙 通訊員 杜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