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冬日看白雪 銀冰雕出合作緣
中新社阿斯塔納12月19日電 題:絲路冬日看白雪 銀冰雕出合作緣
作者 文龍杰 黃璐
“以后我們就是哥們兒了!”“朋友,我簡直太愛你了!”哈方負責人摟著孫海波的肩膀說。孫海波是中國哈爾濱海瑞冰雪雕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他和他的團隊受哈薩克斯坦政府和當地企業的邀請,正在哈首都阿斯塔納為這里的民眾制作冰雪雕。
哈薩克人自視為天空中的雄鷹,性格桀驁,何以如此興奮地大呼“哥們”、直白“示愛”呢?孫海波告訴中新社記者:“咱們不僅把工程中遇到的一些額外的難題給完美解決了,進度上也是超乎預期。”言語中透著一個實干家的自信。
這個結果談起來令人“過癮”,但取得這一結果的過程卻十分不易。“一開始,哈方對我們的經驗不以為意。”孫海波說,對于我們的要求,他們認為可以用其他辦法替代。
“雙方開始存在一個磨合的問題。”只要我們工作態度感染了他們,工作方法令他們信服了,“無論是相處還是工作配合,就變得融洽很多了。”海瑞冰雪雕設計有限公司的藝術總監,74歲的冰雪雕藝術家張光復總結說。
除了與人磨合,還要與天“磨合”。張光復介紹說:“這邊氣候和咱們國家不一樣,咱們要么是東南風要么是西北風。阿斯塔納這是東南西北四面都刮。”風蝕對冰雕造成了嚴重的耗損,“再加上阿斯塔納今年冬天氣溫偏高,甚至還有過一場降雨”,部分展區已增加了40%的額外維護工作量。
不利的自然條件不僅增加了維護工作,也讓他們此前的潛心設計無法落實。在原來的設計中,雪雕占到了80%,但今年阿斯塔納反常的天氣使得雪無法長時間保存,這可愁壞了孫海波,工程也一度陷入中斷。
“最后還是海波想出一個辦法,把所有關于雪的設計全都換成冰。”張光復對于弟子的“點子”顯然非常滿意。但用冰造型替換雪造型,創作難度陡升,哈方甚至認為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既然有了合作,那就得完成。”張光復說。
孫海波的團隊通過改進作業方法來挑戰這個難題。“夜晚氣溫低,適合冰塊堆砌、黏合。白天光線好,再完成造型工作。”“挑戰極限!”員工們每天奮戰12個小時。就是憑借這樣的速度,現在已完成了80%的工程,就剩下最后一個場地,“不出10天就能完工。”張光復說。
張光復還告訴記者,后來即便是哈方員工還沒到場開工,中方員工也自行工作。“屬于哈方的活,我們也包攬過來,全干了。”哈方員工很受感染,“在我們的帶動下,配合慢慢默契了,他們也跟著我們的節奏干。”
合作的關鍵還在于以誠相待。這次孫海波的團隊是一個70人的隊伍,“其中50人左右都是冰雪雕行業的精英。哈方則有130人,主要負責清理場地、機械操作等工作。”張光復說,對于哈方參與施工的人員,“我們毫不吝惜地傳授經驗”,采冰、鋸冰等具體操作和工具的使用等技術都“手把手教”
“雖然工作很忙,但是和大家一起工作心情很舒暢”。為孫海波擔任翻譯的江多斯說。這位曾在北京語言大學學習漢語的哈薩克小伙子能夠熟練應用中國社交軟件,用“掃一掃”加了記者的微信號后說,“準備再去北京讀研究生。”
中國駐哈大使館官員對中新社記者表示,由于冰雪雕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這次中哈之間的合作還促進了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哈當地民眾對此十分歡迎,在已開放的幾個展區游人如織。哈總統納扎爾巴耶夫表示,準備帶家人前去游玩。自“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提出以后,中哈兩國合作不斷深入,此次活動將成為兩國合作的一個佳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