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和平常一樣,營山中學高一女學生張麗輝5時50分起床,洗漱完畢后煮早飯。6時40分趕到學校上早自習,7時10分匆忙趕回家照顧父親吃早飯,收拾妥當后再趕到學校上課……她每天共往返8次,晚自習后回家,還要做家務,給父親擦洗身子,約23時才能休息。這樣的生活,張麗輝已堅持了6年。
張麗輝2000年1月出生于營山縣安化鄉柑園村。2001年4月,父親張玉祥在一煤礦務工時遇上塌方,脊椎骨被壓斷,癱瘓臥床,生活不能自理。母親無法承受這突然的變故,2002年11月離家出走。從此,買菜、做飯,照顧父親的重任就落在張麗輝的姐姐身上。懂事的孩子早當家,不到6歲,張麗輝就跟著姐姐學會了做飯、洗衣服、換尿布等家務活。
由于家境貧寒,2010年1月,張麗輝的姐姐不得不放棄學業,外出打工掙錢。年僅10歲的張麗輝從姐姐手中接過“接力棒”,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擔。“由于下半身失去知覺,我長期只能用瓶子接尿,解不出大便就得靠她掏。遇上拉肚子,還要馬上換床單,清洗身子。”張玉祥說,看到麗輝那么小的年齡,就跟著受苦,有一次他產生了輕生的念頭。麗輝跪在床前苦苦哀求:“爸爸,你在家就在。如果你死了,我和姐姐就沒有親人了。”張玉祥終于被感化,答應一定堅強活下去。
日復一日,張麗輝奔跑在課堂與父親的病床之間,照顧父親的生活起居。鄰居深受感動,不時送來雞蛋、蔬菜等接濟一下。
一邊讀書,一邊照顧癱瘓父親,張麗輝并沒有感到不耐煩,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更加細心和體貼。如果煮了好吃的,吃飯時她就會往爸爸碗里不停地夾菜。一有空,她就陪著爸爸看電視、聊天。
2014年5月,張麗輝加入了共青團。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她用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傳播向上的動力和向善的信念。
了解困難時那份渴望幫助的感受,張麗輝總會力所能及地給需要幫助的人。她常給成績差的同學補課。校園里開展救助困難師生以及為災區獻愛心活動,她總是積極捐出好心人給她的一些零花錢。愛心人士送來的水果、牛奶等食品,她拿出部分送給敬老院李婆婆、龍爺爺等孤寡老人。
雖然壓力很大,但張麗輝沒有被困難壓垮,總是面帶微笑。她很珍惜讀書的機會,學習十分刻苦。并于2015年6月考入營山中學。
鑒于她家的實際情況,營山中學和縣教育局免除了她的全部學雜費,并表示每年為她發放2000元助學金。縣文明辦、民政局、房管局等單位也積極提供幫助,共青團營山縣委指派專人聯系,從思想、生活、學習方面給予她無微不至的關心。
“爸爸給了我生命,照顧他不管有多累,我也不會覺得苦。”張麗輝說,她最大的愿望是考上理想的醫學院校深造,一邊求學,一邊照顧父親,學成后當一名醫生,為患者解除痛苦。
2014年2月,張麗輝被評為“四川省孝心美德少年”;2015年又被授予“最美營山人”、營山縣第一屆孝老敬老愛老“十大孝星”榮譽稱號。
“張麗輝同學一邊讀書一邊悉心照顧癱瘓父親的事跡感人至深。她那種敬孝老人、心系他人的傳統美德,不畏艱辛、堅韌不拔的頑強毅力,勤奮好學、樂觀向上的奮斗精神,值得弘揚光大,是向上向善的青年楷模。”共青團營山縣委書記劉忠介紹說,團縣委已發出了向優秀青年張麗輝學習的倡議。(記者:彭杰 黃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