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本土物種全覆蓋保護計劃”已評估36015種植物
中新網昆明1月21日電 (記者 張素)200多家植物園,僅保存了本土植物種數的66%,而66%的珍稀瀕危植物仍然“流離失所”。這種情況促使一項“本土物種全覆蓋保護計劃”正在中國展開。
該計劃由中國植物園聯盟實施。中國植物園聯盟理事長、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主任陳進21日對記者表示,已對中國本土36015種植物(含同一物種在不同地區重復出現)的分布及受威脅狀況進行了逐個評估。并組織了44個樣區進行拉網式調查,累計野外考察70余次,對受威脅植物采取了遷地保護、種子庫保存、野外回歸、建立保護小區等保護措施。
“經過多次論證,選擇了8個代表區域,合計面積276.7萬平方千米。”中國植物園聯盟秘書焦陽說,試點基本涵蓋中國植物區系的主要類型,設立等級分別是野外滅絕、極危、瀕危、易危、無危和數據缺乏,力爭摸清中國植物的“家底”。
陳進告訴記者,這項“零滅絕計劃”旨在將各種保護工具綜合應用,實現一個地區的物種“零滅絕”。此次實際調查后,對已有的植物“清單”進行了相應調整。“我們預計每五年做一次評估,希望全國若干個植物園都能參與進來”。
陳進坦言,目前還沒有確切的數字,“但從整體來看,植物瀕危的趨勢尚未得到緩解”。他說,隨著國家近年來加大對動物走私販賣的打擊力度,以及嚴格管控槍支,動物瀕危的趨勢有所下降。但外界對于植物的保護意識還十分淡薄。
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副主任胡華斌還告訴記者,由于國內植物園分屬不同部門,在管理方面存在差異,不利于植物保護。經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提出動議,中科院、國家林業局、住房城鄉建設部在2013年共同支持成立了中國植物園聯盟,目前已有94個成員單位。
陳進表示,在確定受威脅物種及等級后,將提出優先保護的森林片段,對受威脅物種進行遷地保護,對重要受威脅類群實現回歸。他們正在推進植物園國家標準體系建設,加強植物園的公眾科普。
據了解,中國植物園植物檔案管理系統也將在2016年對部分植物園進行試用推廣,相當于為植物建“戶口”,并能動態更新。該聯盟還致力于打造精品培訓課程,推進國內外同行交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