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學實習指導檢驗法 (1950年出版)【2-4-5】 作者:周郁文
記者求證:多本醫學書籍證實“西南醫科大學”名諱確在歷史上出現
針對文中的說法,記者查詢資料得知,“西南醫科大學”的名諱確實在歷史上出現過。
記者在知名中文舊書網上交易平臺“孔夫子舊書網”中輸入“西南醫科大學”,有18個完全相符的舊書商品。這些舊書均看上去年代久遠,書頁泛黃。
生理學大綱 作者:吳襄
其中,年代最久遠的是我國著名循環生理學家吳襄所寫的《生理學大綱》,他曾在1950年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醫科大學講授生理學。該書白色封邊封皮的右上角,豎排印著“生理學大綱”的黑色繁體字,左下角印著“西南醫科大學”字樣。
除了這本《生理學大綱》,“西南醫科大學”還出版了《中級藥物學》《解剖學》《細菌學》《骨折與脫位》等多部醫學著作。這些書籍的出版日期,大多數在1950年到1951年之間。
但記者查詢史料,并未找到有正式掛牌名為“西南醫科大學”的學校。
歷史專家:沒有官方掛牌的“西南醫科大學” 或是簡稱
為驗證“西南醫科大學”是否真實存在,記者向多名重慶本土歷史專家學者進行了求證。專家表示,歷史上并不存在官方正式掛牌的“西南醫科大學”,或存在高校使用“西南醫科大學”名諱進行出版、交流工作等,以此為代稱或簡稱,并獲得人們認可。
西南大學教授、中國抗戰大后方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常務副主任潘洵表示,歷史上正式掛牌的學校中,沒有以“西南醫科大學”為校名的高校。第三軍醫大學的前身第七軍醫大學,曾在1950年短暫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衛生部醫科大學”,“西南醫科大學”或許是其簡稱,且存在不到一年時間。
西南醫學第1卷第3期
記者發現,在1950年至1952年間,第七軍醫大學曾先后四次更名,帶有“西南”二字的時間不到1年半。
“歷史上,官方提法中沒有‘西南醫科大學’的說法,此名稱或許是當時環境下的民間簡稱。”重慶抗戰遺址博物館副館長、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副教授錢鋒表示,“抗戰后期,整個西南地區都統稱為‘西南大區’,出版書籍、簡稱高校上有類似稱法也就不足為怪了。”
錢鋒表示,眾多醫學著作以“西南醫科大學”的名義出版,意味著其在歷史上曾獲得過人們的認可,這段歷史是客觀存在的。
解剖學實習指導【卷一卷二】南京版
聲音:高校更名不可混淆歷史 呼吁理性看待協商解決
針對“西南醫科大學”的校名,重慶市律師協會知識產權業務委員會委員、合縱律師事務所律師周宏表示,對更名表達反對意見的西南醫院,更多是出于商標法的角度,擔心原瀘州醫學院的附屬醫院改名后簡稱“西南醫院”,會對病患造成誤導,構成不正當競爭。
而從知識產權角度來看,此事的關鍵在于“西南醫科大學”是否在更名之前就已經被正式使用,出現重名。雖然“西南醫科大學”只是簡稱,不是正式校名,不受法律保護,但其歷史上已經存在過,并出版過多位醫學名家的書籍,應該受到尊重,涉事雙方可以協商解決。
為此,眾多網友發出呼吁,對瀘醫更名應理性看待。高校如果盲目跟風獲得“名牌”,不僅會割裂、黯淡或混淆相關大學的歷史文化符號,給相關大學和單位造成困擾和反感,也不利于保留人們對相關大學長久以來形成的記憶,減損社會對相關高校的認同感。
中級藥物學 1951年三月初版
重慶市教科院副院長王瑋虹認為,高校改名需慎重,太過于追求校名會導致教育浮躁。“越來越多的高校從‘學院’改為‘大學’,卻未把教學質量跟上,這并不利于學校的發展。”
西南大學副教授、重慶作家鄭勁松表示,從更名的初衷來看,原瀘醫是想提升自身教學品牌。“出于高校本身考慮,通過更名來求發展無可厚非,但如今各高校的名稱漸漸同質化,特色屬性不斷消失,這未免本末倒置了。”
他表示,著名高校之所以著名,根本上不是靠名稱來吸引眼球,而是靠扎實的辦學質量、厚重的歷史文化取勝。校名起的再大再好聽,如果沒有教育成果,也是枉然。在網絡上宣泄情緒,并不能助于解決分歧,涉事雙方應坐下來理性協商,各述理由,共同發展。
(記者 黃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