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湖南華容新華垸潰口:沉車“裹頭”封口 分流安置災民
“新華垸大堤發生了重大險情!”10日上午9時41分許,來自湖南省華容縣治河渡鎮水管站站長的一個電話讓張志宏一下子愣住了。身為華容縣防辦主任的他,此時剛結束一堂針對武警官兵的防汛授課,其中就特別提到了當地的防汛重點——新華垸。
新華垸位于湖南24個蓄洪垸之一的錢糧湖大圈內,由長江入洞庭湖的四支之一——華容河兩條分支形成,1958年在華容河進出口興建了調弦閘、六門閘以控制長江洪水入洞庭湖。由于被水環繞,當地俗稱其為“腳盆垸”。
10日9時30分左右,該垸所在的治河渡鎮南堤紅旗閘管身新老土結合部位發生滲漏,隨后迅速惡化,堤身發生開裂,最終在11時左右堤身下沉潰口。
10時整,聞訊趕至險情發生地的張志宏看到,堤內坡閘底翻沙鼓水,巨大的沖擊力將管涌口處的水沖出,直徑達1米。堤身開裂后,在張志宏等人的指揮下,一臺載滿10多噸砂卵石的大貨車被現場幾十名武警官民連車帶石推下,卻無濟于事,潰口同時在不斷擴大。
“水流太急,險情發展得太快,根本來不及控制。”有著37年防汛工作經歷的張志宏曾在1998年特大洪水發生時堅守84天,處置各種險情28次,但這種情況還是頭一次碰到。
新華垸總面積6.6萬畝,耕地面積4.36萬畝。垸內轄治渡鎮共6個村、2個居委會,有9886戶居民,在冊人口27488人。記者沿堤岸前往現場時,垸內已成澤國,沿線房屋一樓均已進水被淹。堤岸上零星堆放著一些村民緊急搬上來的財物。武警官兵、民兵預備役已投入搶險中。
當時上午,聽見鎮上廣播的人員轉移通知后,正在菜地打農藥的治河渡鎮登瀛村村民陳杰全飛奔回家中,盡可能地將家中財物搬到堤岸高處。但他最不放心的還是家里種的10多畝農作物。“一家人的生活來源就指望著這幾畝地了,以后的事都不敢想。”
“真未料到我們這里會潰垸。1998年發大水時,水位比現在高得多,也沒見出事。”夜幕降臨,正乘坐渡船返回堤岸搬運物品的陳杰全有些不解地對記者說。
11日凌晨,被政府安置住在華容縣實驗小學安置點的52歲村民朱婷湘難以入眠。這位因1998年華容縣集成垸潰垸而遷入新華垸的村民,無法接受自己的家園第二次被洪水無情吞噬。“一無所有了。這一次不知道要多久才能回去重建家園。”朱婷湘忍不住擦拭奪眶而出的淚水,有著難以言說的復雜情感。
雨后天晴,退水時為何會突然潰口?對于老百姓及外界的諸多不解,張志宏解釋稱,近段當地遭遇的強降雨天氣是元兇之一。“從6月28日至7月6日,持續不斷的降雨使新華垸內河水位長時間超警,大堤堤身長時間被高水位浸泡,抗壓能力減弱,這也是近20年來遭遇的前所未有的考驗。”
在張志宏看來,大堤的土質結構不好是導致險情出現后發展迅速的另一個原因。“它就是一種細砂土,這種土只要有穿透的縫隙,浸泡的時間一長它就軟化了、稀松了,所以遇水它就沒有抵抗力了。”
11日凌晨,新華垸的堤岸上依然燈火通明。省、市、縣三級調運堵口所需物資正陸續運抵潰口處。在搶險救援中,身系安全繩的搶險人員駕駛著載滿石料的貨車駛向潰口,在車輛墜入潰口前跳下車,實施沉車“裹頭”措施,防止潰口擴大。
據當地實測,潰口寬47米,潰口流量380立方米每秒。待潰口處流速減小后,堵口工作將正式開始。
截至記者發稿時,新華垸總人口2.74萬人中,約2.36萬人已被轉移,另有約800人處于安全地帶,3000余人在外務工。垸內民眾已基本轉移到位,暫無人員傷亡報告。
對于轉移人員,當地采取投親靠友、就近安置和政府集中安置等分流方式進行安置。縣財政按每人每天15元人民幣的標準緊急劃撥15天額度應急救助資金,保障民眾基本生活;縣衛計部門組織100多名醫護和防疫技術人員在臨時安置點開展醫療救助和防疫工作。
和300余位村民一同安置在華容縣實驗小學的朱婷湘,只盼著早日復堵潰口,回去看看自家的13畝田地和不高的平房。“這一次,不希望再搬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