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棋牌,包括龍舟在內的幾個項目也被《規劃》“點名” 資料圖中新社記者 賀俊怡 攝
除了棋牌運動外,水上、汽摩、武術、龍舟等體育項目亦被《規劃》直接“點名”,這對相關產業的發展也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據悉,在《規劃》落地的過程中,有關部門還將陸續出臺部分項目的產業子規劃,繼續細化落實。正如《規劃》中所言,“十三五”是加快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時期。
體育產業發展仍然面臨挑戰
盡管政策向好,但當前中國體育產業發展仍然面臨挑戰。體育總局黨組成員、局長助理李穎川在解讀《規劃》時曾表示,在發達國家,體育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較為顯著,體育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一般達到1-3%,體育產業在促進就業、帶動相關行業發展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中國體育產業在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益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
如他所說,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1.35萬億元,實現增加值4041億元,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0.64%,2011-2014年體育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率為12.74%。雖然體育產業已經展現出成為國民經濟新興產業的巨大潛力,但相較發達國家還相去甚遠。
比如美國,多年前體育產業年產值就已逾4400億美元,占GDP比重超2%。盡管一些中國體育賽事的品牌價值在不斷被挖掘,但與商業化已經滲透進每一個毛孔的歐洲職業足球聯賽與北美體育聯盟相比,我們仍需經歷破繭成蝶的過程。
中超越來越不差錢 資料圖 陳驥旻 攝
不過差距凸顯落后的同時,也預示著中國體育產業背后的巨大潛力和寬廣的發展空間。近年來,社會資本正持續不斷地涌入體育產業,為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從去年至今,萬達集團并購控股瑞士盈方體育傳媒集團、體奧動力以80億元拿下中超版權、蘇寧集團2.7億歐元入主傳統豪門國際米蘭俱樂部等大手筆都讓中國的體育產業備受世界矚目。
體育賽事服務體系尚需健全
隨著體育產業的升溫,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各式各樣的體育賽事將不斷走進我們的生活。楊俊安表示,目前中國圍棋協會已經把面向老百姓、愛好者以及青少年作為今后工作的重點,將大力推廣運動項目的發展,業余賽事也會越來越多。
然而伴隨著這股體育產業的熱潮,日益增多的賽事也會帶來一些問題。以時下火熱的路跑運動為例,據悉2015年在中國田協注冊備案的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賽事的數量達134場,較之前一年增加了83場,增幅超過160%,相比2010年的13場更是翻了十倍。
路跑賽事持續火爆 資料圖中新社記者 劉可耕 攝
根據中國田徑協會今年5月更新的《全國馬拉松及相關運動注冊賽事日歷》 顯示,2016年在田協注冊的馬拉松及相關賽事已近190場,路跑運動的火爆氛圍可見一斑。然而與呈“井噴式”增長的賽事數量相比,頻發的意外事件卻說明一些賽事存在組織混亂、保障不力等問題。蒸蒸日上的路跑市場,卻仍沒有追上跑友的步伐。
比如在今年四月鳴槍的黃山國際百公里山地越野挑戰賽中,賽事主辦方補給不足、救援混亂、縮短賽程等問題引發參與者的集體吐槽。有跑友將百公里過程形容為“荒野求生”,選手傷口觸目驚心,多名親歷者還向中國田徑協會等多個單位發表公開信。類似事件的發生無疑對路跑產業的發展形成了負面影響。
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體育商學院院長易劍東看來,這其中的一個原因是中國體育賽事服務體系尚不健全。易劍東認為,這種不健全首先體現在政策上,“我們有不少好的政策尚未完全落地,其他一些稅收、土地等方面的政策對體育產業也沒有明顯的傾斜。此外在競賽產業上的支撐也不夠,現在尤其突出的是安保服務,這對其他各種體育賽事服務已經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在美國四大體育聯盟中,NBA只能排在第三
易劍東表示,體育賽事服務體系不健全還會導致另一個問題——賽事盈利困難。“醫療、餐飲、交通等方面的不確定因素太多,對于賽事組織者而言,這等于增加了辦賽成本,包括時間成本與財力、物力的消耗,辦賽風險也隨之變大。而國際商業賽事由于鏈條太長,牽涉和需要協調的關系太多,這讓賽事盈利同樣變得困難。”
如易劍東所說,數據顯示,美國四大職業體育聯盟去年總收入約為260億美元,其中中國球迷最為熟悉的NBA聯盟僅位列第三,排在橄欖球和棒球之后,由此可見四大聯盟整體的吸金能力是多么驚人。反觀國內賽事,則很難與之相比。對于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而言,賽事不盈利顯然不會起到什么積極的作用。
易劍東認為,中國體育賽事服務體系的完善需要一個過程,不能奢望一蹴而就。“這個過程不能著急,把體育作為服務的主要領域和目標,它就會逐步建構起來,這需要政府、社會、企業共同來做”,易劍東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