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三江源國家公園里牧民的“生態飯碗”
對于“80后”牧民更登尖措來說,當下戴著印有“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管護員”紅色袖章,騎著自家摩托車馳騁在黃河源頭扎陵湖邊草原巡護是他最為驕傲的事情。
更登尖措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扎陵湖鄉牧民,就在一個多月前,通過申請他成為了擦澤村57名生態管護員(約占該村總人口的五分之一)中的一員。“以前只關心自家的草原,現在管得可寬了。”
2016年6月7日,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籌)在青海省西寧市掛牌成立,作為中國首個國家公園,此間包括黃河源、長江源(可可西里)、瀾滄江源3個園區在內的“一園三區”,范圍涉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雜多縣、曲麻萊縣在內的4縣12個鄉(鎮)和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牧民靠的是牛羊,牛羊靠的是草原。”更登尖措說,2003年以前,他家有5萬畝草場,養著130頭牦牛和500只羊。“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富裕,但只是暫時的,因為草原在退化。”
此后13年的時間里,更登尖措在青海官方實施的天然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等一系列政策下,將自家草原縮減到了現在的2萬畝,目前剩余的50頭牦牛也“加入”到了合作社。
“雖然草原和牛羊少了,但是收入增加了。”更登尖措在2013年時成為此間草原生態管護員,“每年24000元(人民幣,下同)的草補(草原生態保護補助),加上每月1400元的草原生態管護員‘工資’(補助),就有不少。”
據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園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甘學斌介紹,該園區自然資源以草地為主,重點保護黃河源區冰川雪山、高海拔湖泊濕地、高寒草甸生態系統,強化高原獸類、珍惜鳥類和特有魚類種質資源等生物多樣性保護,突出黑土灘、沙化地及水土流失區修復。
“巡護工作比起以前放牧,雖然是不同的辛苦,但是一想腳下的草原還能再次長得跟羊腿一樣高,而且還做的是善事,就很滿足。”更登尖措說,比起以前每10天巡護一次,現在需要每3天就巡護一次,而且巡護的內容也在原先的草原巡護上增加了山、水、林、湖等。
黃河源園區資源執法局局長曲洋才讓介紹,根據擦澤村已制定的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管護員考核制度,如更登尖措在當年的考核中評定為稱職,將獲得每月1800元的“工資”,如為優秀還將得到額外的表彰和獎勵。
據介紹,今后5年,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還將把黃河探源和自然生態體驗,展現高原千湖景觀,近距離觀覽野生動物、體驗牧民傳統生活和民族風情納入其中。
扎陵湖鄉擦澤村生態管護隊隊長滿尕的情況與更登尖措相近,滿尕說,他們現在是“有工作的人,不用再完全跟著牛羊看尾巴(指放牧),以后除了守好國家公園,還要在黃河源頭的旅游上謀一些新出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