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反對建超大對撞機 中科院專家反駁:機遇難得
近日,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楊振寧在微信公眾號上發表文章,反對“中國今天建造超大對撞機”。5日,提議在中國建設超大對撞機的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發文提出七點反對意見,稱下一個五年計劃開建大型對撞機,是高能物理領域領先國際的一個難得機遇。
交鋒1
建超大對撞機 花多少錢?
楊振寧: 建設超大對撞機費用是“無底洞” 王貽芳: 兩期工程大約花千億元人民幣
楊振寧在文中稱,建造超大對撞機預算不可能少于200億美元,高能所倡議在中國建造超大對撞機,費用由許多國家分攤,“可是其中中國的份額必極可觀”。他還在文中回顧了美國建造大對撞機的經驗:1989年美國開始建造當時世界最大對撞機,預算開始預估為30億美元,后來數次增加,達到80億美元,引起眾多反對聲音,以致1992年國會痛苦地終止了此計劃,白費了約30億美元。這使大家普遍認為造大對撞機是無底洞。
對于到底需要花多少錢,王貽芳回應稱,規劃的大型對撞機項目將分兩步走:第一步正負電子對撞機建設階段(2022-2030年),工程造價約400億人民幣;第二步質子對撞機階段(2040年至2050年),工程造價在1000億人民幣以內。如果減去國際貢獻約30%,中國政府兩個階段分別出資大約300億人民幣(每年30億)和700億人民幣(每年70億)。
王貽芳說,從占GDP的比例來看,大型對撞機的造價并沒有超過上世紀80年代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王貽芳認為,在下一個五年計劃開建大型對撞機,是高能物理領域領先國際的一個難得機遇。
交鋒2
超大對撞機 科研價值如何?
楊振寧: 超對稱粒子的存在只是一個猜想,沒有任何實驗根據 王貽芳: 造大型對撞機可以使我國在相關技術領域領先國際
楊振寧說,有些高能物理學家希望用超大對撞機發現“超對稱粒子”,但找超對稱粒子已有很多年了,完全落空。楊振寧說,多數物理學家,包括他自己,都認為超對稱粒子的存在只是一個猜想,沒有任何實驗根據,“希望用極大對撞機發現此猜想中的粒子更只是猜想加猜想”。
王貽芳認為,現在預言對撞機會發現或不會發現猜想中的粒子,過于武斷,也不是國際高能物理學界的主流意見。造大型對撞機可以使我國在相關技術領域領先國際,使一些重要產品實現國產化并走到世界最前沿,并形成一個國際科學與技術中心引進吸收國外的智力資源,可以培養幾千名物質科學及相關技術的頂尖人才。
對于楊振寧提出的,“超大對撞機90%的工作將由非中國人來主導,諾貝爾獎也不會是中國人”,王貽芳表示,將來超大對撞機70%的工作將由中國人來主導完成,至少會與中國的出資比例一致。
新聞鏈接 \
什么是大型強子對撞機?
2012年以來,世界一些著名物理學家呼吁中國建造大對撞機。但也有不少人反對這一耗資巨大的項目。
到底什么是大型強子對撞機?
很多人對對撞機最感性的認識來自于《三體》。在《三體》中,三體人的智能機器“智子”通過使粒子對撞機的實驗出現數據隨機化,鎖死了人類物理進步的可能性。很多科學家難以在現有理論體系找到一個自洽的結果,最終在壓力下自殺。而人類的物理知識無法進步,在與三體人的戰爭中便不堪一擊。
對撞機的原理是通過產生高能量的粒子,對另一個粒子進行轟擊,轟擊可能產生出新的粒子,也可能會造成兩者的相互作用,人們可以了解作用后的粒子狀態,并倒推出新粒子的性質。
簡單地說,通過不斷提升能量和撞擊次數,能夠發現更多的新粒子或者粒子的新性質,從而解答我們在物理學中遇到的種種困惑。
揭秘 /
中國對撞機是什么水平?
5日,中國科學院大學物理科技學院副院長鄭陽恒解釋說,愛因斯坦曾以e=mc2的公式揭示物質質量與能量的關系,而對撞機則是將能量轉換成物質的過程,其反面則是將物質轉化成能量的過程,典型應用就是原子彈、氫彈的爆炸。
“用對撞機把能量加到很高,將動能轉化成物質”,他說,對撞機可以產生很高能量,將動能轉化成各種各樣新奇的粒子。
此前歐洲大型對撞機上發現的希格斯粒子,就因其是讓整個宇宙產生質量的原因,而被稱作“上帝粒子”,“本來宇宙空無一物,‘上帝粒子’卻讓物質產生了重量”。
鄭陽恒說,目前中科院高能所在北京擁有一臺正負電子對撞機,是基于電子及其反粒子,也就是正電子,在對撞機上把兩個粒子能量加得比較高,發生碰撞而進行研究。
“是比歐洲大型對撞機更加干凈的方式”,他說,歐洲的大型對撞機本體噪聲較大,而中國的正負電子對撞機則較為干凈,且研究成果已經得到國際認可,并經常與國際物理學家進行交流。
他認為,中國下一步的對撞機的發展方向,是要將能量對撞提高大約100倍,“目前還沒有,但是科技實力完全具備”,裝備大約需要耗資300億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