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城"盤錦變"港城" 市長:依賴石油早晚過不下去
遼寧省盤錦市有全國最大的稠油高凝油生產基地、中國第三大油田遼河油田,盤錦市也因油而建,因油而興。
1970年,遼河油田開始了大規模開采,40多年來累計生產原油4億多噸,天然氣830多億立方米,油氣采掘業在全市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多年來一直高達70%以上,占全市工業比重一度超過90%。
然而,憂患就像深埋在地下的石油,被隨之一起采出。自1996年起,盤錦的經濟增速就開始放緩,“九五”和“十五”時期,盤錦經濟增速連續12年在低位徘徊。盤錦在經濟、就業、生態等方面均面臨壓力。
2007年,盤錦被列入國家首批資源枯竭城市,作為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盤錦是其中唯一的沿海城市。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開始被重新審視。
市長說,依賴石油早晚過不下去
9年來,轉型成為盤錦政府工作的主題。
1995年,遼河油田產量達到歷史最高,然后逐年下降,2009年以來年產量保持在1000萬噸左右。
隨著油氣開采逐年減產,大批職工從油田轉崗流向社會,就業矛盾逐漸加大;而長期石油開采對于生態也有著潛在威脅。
資源不再“可靠”,歷經半個世紀石油開采的盤錦,如何與140萬名市民一起轉型?
盤錦市委宣傳部提供的資料顯示,向海發展、全面轉型、以港強市成為盤錦轉型的主線,盤錦確立了沿海開發開放、城鄉一體化發展、和諧盤錦建設“三大任務”。
雖然位于遼河入海口處,但盤錦這座城市多年來卻是“靠海不見海、不知海、不用海”,“轉身向海”發展海洋經濟,成為轉型的一個重要內容。
“轉型是被逼出來的,石油就這么多,依賴它,早晚過不下去。”在盤錦市委副書記、市長高科看來,轉型倒逼出了盤錦發展的新機制、新思路和新空間。
“比如遼東灣,我們經過多年探索,決定向海發展、以港強市。現在它已成為全市發展的龍頭,這就是轉型倒逼出來的。”高科說。
市委書記說,向海之路底蘊在于開放
經過近10年的發展,盤錦已經有了新的面孔。
政府提出了“轉身向海”的思路,沿118公里的海岸線,盤錦在遼河左岸開發建設了遼東灣新區,在遼河右岸規劃建設了遼河口生態經濟區,形成了以盤錦港為核心的縱橫域內外、貫穿東北腹地的集疏運體系,結束了盤錦“有海無港”的歷史,成為東北及蒙東地區最近的出海通道。
盤錦港是遼寧沿海港口群的重要組成部分,2009年5月開工建設,2010年9月開港通航,2015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復盤錦港口對外開放,吞吐能力達到3443萬噸。同年10月,“盤滿歐”集裝箱國際班列正式開通,盤錦港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取得實質進展,被遼寧省政府確定為沈陽經濟區的出海口,實現了城市沿海且臨港。據了解,盤錦港將力爭在2020年建成億噸大港。
“向海的過程中,我們沒有拋棄‘油氣’這一資源,而是以油氣資源為依托,向上下游延伸產業鏈,實行產品精深加工。”盤錦市發改委副主任、轉型辦主任劉毅介紹,依托這一優勢,盤錦重點發展石化、精細化工、石油天然氣裝備制造、農產品加工及以旅游、商貿和物流為重點的六大重點接續替代產業。
幾年時間,中國兵器遼寧華錦石化改擴建項目落地盤錦,中儲糧東北綜合產業基地開工建設,忠旺鋁材全產業鏈制造加工基地全面推進,長春石化一期、聯成化學、和運橡膠、海工基地竣工投產……2012年,盤錦的石化及精細化工產業集群率先成為遼寧省首個超千億元產業集群。
第二產業轉型的同時,第一、第三產業的轉型也在進行中。
盤錦地處大遼河、遼河、大凌河與渤海交匯處,擁有118公里海岸線、930萬畝沿海灘涂,是全國重要的水稻主產區和優質稻米生產基地;水產品年產量達33萬噸;擁有世界最大的蘆葦蕩,年產蘆葦50萬噸;世界奇觀紅海灘是國家4A級景區;地下含有豐富的溫泉、井鹽等資源,素有“魚米之鄉”“鶴鄉”和“黑嘴鷗之鄉”的美譽。
2015年,盤錦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267.9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592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83.1億元。非油氣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經濟比重的88%,六大接續替代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經濟比重達到70%以上,在盤錦從“油城”向“港城”的轉變中,油與非油產業比重反轉,經濟結構發生逆轉。
“盤錦轉型的精髓在于向海,底蘊在于開放。”盤錦市委書記孫國相認為,資源型城市如果只是自己和自己玩,不會有未來。在新一輪東北老工業振興機遇中,只有靠開放,盤錦才能走出去,否則優勢是釋放不出來的。
轉型帶來了觀念的更新、生活的變化
轉型帶來的不僅是經濟結構的轉變,還有人們觀念的更新、生活的變化。
最近1年來,對于66歲的高凌山和老伴而言,最暢快的感受是,搬離了城市的高樓,住回了敞亮的農家院,院里種著蘿卜、毛豆、果樹。
高凌山是盤錦市大洼區新興鎮王家村村民,近年來,盤錦市實施宜居鄉村建設,為村民生活創造了便利條件,這也成為高凌山老兩口離開住在城里的兒女家、回村養老的主要原因。
“自來水、天然氣、垃圾清理……村里啥都不缺,關鍵是空氣好、安靜,住著敞亮。”高凌山感嘆,這幾年農村變化巨大,越來越好了。
王家村是盤錦市宜居鄉村建設試點村及鎮村改革試點村,新興鎮黨委副書記李坤介紹說,如今村民可以通過網絡選購村里超市中的商品,由店員送貨到家。據了解,盤錦市宜居鄉村建設開展3年來,全市305個行政村全部建成了美麗村。
“以港強市,我們尤為注重保護生態,城鄉一體化就是措施之一,要把城市輕輕地放在濕地中。”市委書記孫國相說。
在盤錦的轉型一盤棋中,宜居鄉村建設成為該市由城鄉油地二元結構到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突破口。同時,盤錦旅游業的發展也與宜居鄉村建設結合起來,不少農戶建起了民宿,結合當地稻作文化、紅海灘資源,成為接待外來游客、發展旅游產業的重要承載地。
“農村工作不好干,百姓的柴火垛,愿不愿給你搬?村里堆了幾十年的垃圾,讓不讓你清理走?這都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事情。”孫國相說,盤錦的城鄉一體化建設,是靠基層干部在烈日下奔波曬出的黑,換來了農村的美。
最大的瓶頸是人才的挑戰
遼寧忠旺集團是全球第二大、亞洲最大的工業鋁擠壓產品研發制造商,其全資子公司盤錦忠旺鋁業公司幾年前入駐盤錦,計劃總投資850億元,致力打造世界一流的鋁產業基地。
“我們選擇落戶盤錦,首先是因為盤錦港的區位優勢,有港口、鐵路、發達的公路運輸系統,整個遼東灣新區歷經10年建設,提供了很多便利條件。”該公司負責人楊剛介紹,企業入駐前后,盤錦市政府誠意十足,相關領導幾次前往集團總部說服董事會來盤錦投資。企業入駐之后,相關領導多次帶隊來企業現場辦公,真抓實干解決問題。
“盤錦所做的一系列工作讓我們感受到,這里適合我們發展,但是眼下我們面臨人才的劣勢。”楊剛說,盤錦忠旺鋁業公司全部達產之后,產值預計上千億元,帶動就業人口至少在兩萬人以上。
“可是,整個盤錦市總共才100多萬人口,人才的短缺成為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楊剛表示,目前公司正在建立一所占地447畝的研發中心,并和大連理工大學盤錦校區簽訂了關于人才使用的戰略合作協議;同時建設起占地百萬平方米的高標準住宅小區,為入職的新生學員、員工提供優質的住房條件,希望以家庭為單位留住人才。
記者了解到,盤錦忠旺鋁業的顧慮,其實也是其他入駐企業所關注的,而這也成為轉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實實在在地講,我們面臨最大的瓶頸,就是人才的挑戰。”孫國相告訴記者,盤錦正在嘗試用一系列辦法做“人”的文章。未來的盤錦要發展,真正要靠兩條:一是開放,一是人才,“我們從未像今天這樣,對人才如此渴求”。
對于盤錦從“油城”向“港城”的轉變,孫國相認為盤錦的轉型必須“腳踩大地”,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走到今天,我們依然在路上,依然困難大、問題多、挑戰多,可我們就是想讓老百姓的日子過好。”孫國相說。(胡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