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B20峰會開幕式主旨演講給世界帶來暖意
“今天的中國,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習近平主席9月3日在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B20)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時,指明當今中國的歷史坐標,并立足新的歷史起點,展望中國未來發展方向,有力回應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方向和經濟前景的關注,極大地增強了各方信心。
全面深化改革,增加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
38年來,中國探索前行,“摸著石頭過河”,改革開放之路越走越寬闊。如今,面對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以及深層次利益和矛盾,是畏首畏尾、舉足不前,還是堅定步伐、勇往直前?這關系到中國發展前景,也牽動著世界的目光。
“因循守舊沒有出路,畏縮不前坐失良機。”習近平主席話語堅定,“中國改革的方向已經明確、不會動搖;中國改革的步伐將堅定向前、不會放慢。”壯士斷腕的勇氣,鳳凰涅槃的決心,中國有全面深化改革的雄心壯志。
韓國中國經濟金融研究所所長全炳瑞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的發展以中國方式推進,這表明中國對自身發展的信心,以及對未來發展方向有清晰認識。
“西方世界對中國個位數的經濟增速過于悲觀。”全炳瑞說,中國正在全面深化改革,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并展現出落實這些改革舉措的堅定信心,已取得一定成效,如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6.7%,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到73.4%,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54.1%。
38年來,改革為中國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在新起點上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是為了繼續向改革要動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綠色發展、推進公平共享、擴大對外開放,也是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領域進行改革,尋找經濟增長新的動力源。
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分析員黃子璇認為,中國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從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經濟增長轉向服務業和消費驅動增長,這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一步。要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中國需要尋求新的增長方式,全面深化改革有很多方面,但核心在于提高生產效率,培育新的增長動力。
“中國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主要表現是從投資和出口驅動的經濟增長,轉為創新驅動的增長。”歐洲經濟學會主席、蘇黎世大學教授法布里齊奧·茲里波提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中國研發投入占本國經濟總量的比重同歐盟水平相當,已經踏上了創新驅動增長的征程,這將幫助中國最終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茲里波提說,研發補貼政策和建立技術園區的措施能夠增強創新能力,但創新不僅是一個從上而下的過程,還需要營造更加合理的競爭環境,比如取消準入壁壘、打破地區壟斷、放寬對中小企業的融資限制等,這些歸根結底要靠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來實現。
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近幾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國際上出現了不少雜音,“硬著陸”“崩潰論”等不時出現。中國經濟能否實現持續穩定增長,這是世界關心的問題。然而就是在各種雜音中,中國不斷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主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讓世界對中國充滿信心。
阿根廷IDB發展公司董事會主席愛德華多·厄爾斯坦1985年第一次到中國,過去30年來過中國6次。“中國經濟有著堅實穩固的基礎。從與中國商業伙伴的合作來看,我們對中國經濟有著非常積極的預期。”他說,更多的國際產品和品牌進入中國市場,這表明中國的內需市場越來越大了,而國內消費市場不斷擴大將使中國不再只依賴出口,中國經濟將更加健康。
除堅定不移深化改革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外,中國還在持續推進綠色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去產能、調結構、穩增長,中國主動作為。有了“綠色GDP”,中國經濟更為健康。
茲里波提表示,未來的世界經濟增長將更加綠色。很高興看到中國和美國都批準了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短期來看,限制污染物排放會付出一些代價,但這是必要的投資,將給民眾帶來更好的福利,并為中長期經濟增長打下基礎。“我相信,環境可持續能力將是中國創新驅動經濟增長的支柱,也能更好地打造中國在世界上的形象。”
經濟新常態下,中國城鄉區域差距將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這既符合推進公平共享的目的,也有利于釋放更多需求。巴基斯坦伊斯蘭堡政策研究所所長哈立德·拉赫曼認為,收入不平等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導致這一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經濟發展方式。健康的經濟發展方式應該包括增進平等、擴大社會福利等內容。
塞內加爾中國問題專家阿達瑪·蓋伊對本報記者表示,中國正在適應經濟新常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為當前緩慢復蘇的歐洲以及過度依靠原材料出口的非洲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遇,非洲歡迎中國優勢產能來到非洲,推動當地的工業化。一個聯動的、真正的全球化進程正在形成。
同世界深度互動,向世界深度開放
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創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對外開放格局,是中國的戰略選擇。38年的改革開放,是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國的進程。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將同世界深度互動,向世界深度開放。
哈薩克斯坦德國—哈薩克大學社會與政治科學系教授布爾納舍夫認為,目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世界經濟也未能完全從危機中走出,因此中國與世界各國需要取長補短,進行更加深層的合作。
開放是一個“請進來”和“走出去”的過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貨物貿易國、第三大對外直接投資國,未來,中國人員、資金、商品和服務等將更多“走出去”,進一步帶動世界經濟發展。同時,中國也將更好地利用外國資本和技術。此外,中國還會向世界提供更多公共產品,“一帶一路”倡議、亞投行、絲路基金等,使中國與世界發展進程深度融合。
“事實上,中國已經在自身發展過程中為世界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遇。”巴西中國和亞太問題研究所所長塞維利諾·卡布拉爾對本報記者說,“一帶一路”建設將促進亞洲、歐洲和非洲相關國家的貿易發展,為振興世界經濟提供重要動力。中國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巨額投資對當地發展有重要意義。“這些投資不僅幫助鋪平了有關國家的經濟發展之路,也有助于使全球經濟更具包容性。”
埃及政治分析人士伊斯梅爾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倡導成立亞投行等舉措,為完善全球治理、促進經濟發展搭建新平臺,為加強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合作提供更多機會。中國不僅致力于發展本國經濟,還帶動世界經濟發展,“這種充滿包容和互利精神的發展理念令人敬佩”。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發展目標明確,動力充沛。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我們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繼續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為世界帶來更多發展機遇。”
(本報北京、首爾、華盛頓、柏林、伊斯蘭堡、約翰內斯堡、阿拉木圖、圣保羅、開羅、曼谷9月8日電 記者裴廣江、黃發紅、陳尚文、張朋輝、管克江、徐偉、李志偉、謝亞宏、侯露露、韓曉明、俞懿春)
《 人民日報 》( 2016年09月09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