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自然》發文 科技小院讓農民增產增效
記者11日從中國農業大學獲悉,該校學者一項科技助農的研究成果獲得國際同行關注。這一題為《科技小院讓中國農民實現增產增效》的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期刊上。
這一成果由14名研究人員經過8年合作研究完成。《自然》選擇該文的原因是科技小院模式不僅對推進中國農業轉型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小農戶為主的其他發展中國家也有廣泛借鑒作用。
美國科學院院士、斯坦福大學教授維托塞克和馬特森認為,科技小院模式非常重要,提供了農民與科學家交流、農民創新、不同服務主體協作的平臺。
國際小農戶可持續發展研究專家吉勒認為,這是迄今為止國際上關于大面積推動小農戶增產增效的典型成功案例,是全球提高糧食產量、減少環境污染的重要途徑。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副教授張衛峰介紹,之前國內外已有的研究發現,影響小農戶產量差的因素達20多個,基本上無法定量,也沒有破解的成功案例。科技小院師生經過駐村研究后發現,小麥玉米全生育期十項關鍵技術都對產量差的貢獻超過5%,必須采取技術集成與綜合管理才能解決問題。
河北曲周曾是有名的鹽堿灘。科技小院入住5年后,曲周農民高產高效技術采用率從2009年的17.9%提高到53.5%。2009年至2014年,全縣糧食總產增長37%,農民收入增長79%。
自2009年在曲周建立第一個科技小院以來,中國農業大學研究人員陸續在全國21個省市建立了81個科技小院,探索不同區域、不同優勢作物、不同經營主體條件下,農業轉型的技術、應用模式和區域大面積實現途徑。
論文通訊作者、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福鎖表示,科技進步難以轉化為農戶的生產力和農民收益,這不僅是中國農業發展面臨的巨大挑戰,也是全球小農戶生產轉型的難題。科技小院模式是一種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務體系,對于解決糧食安全、綠色增產和精準扶貧等都有應用潛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