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積極開展城鄉衛生環境整治 讓家園更宜居
“以前咱農村的廁所,就是‘挖個土坑擺塊磚、豬圈相連臭熏天’,氣味難聞不說,還容易滋生病菌、傳播疾病;現在換了沖水馬桶,化糞池也擴建了,干凈又衛生!”說起農村改廁,青島膠州膠萊鎮李家村村民李征坤很是高興,“便盆、化糞池、施工費都是政府出錢,這事兒辦到了咱農民心里!”
小廁所,大民生。讓農村群眾用上衛生的廁所,是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重要一環。今后3年,山東將在全省范圍內大規模推動農村改廁,每年改造200萬戶,到2018年年底,完成600多萬農戶改廁任務,基本實現全省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全覆蓋。同時,各地結合改廁推進農村污水治理,住房城鄉建設部還在全國選擇了100個縣開展試點示范。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與健康的基礎。各地環境衛生搞得怎么樣,直接影響到人民群眾生活的舒適程度和健康水平。近年來,從城市到鄉村,從垃圾處理到污水治理,從廣泛開展綠化到完善基礎設施,各地堅持不懈、深入推進環境衛生整治。
——拿出“真金白銀”,投入力度更大。
據住建部介紹,2014年,中央相關部門在農村水、電、路、氣、房、環境以及“一事一議”等方面的投入達到2000多億元,2015年繼續保持較大規模投入,使得農村沼氣及農業面源污染的治理、環境綜合整治、生活垃圾治理5年專項行動等工程得以加快推進。一些地方還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村民參與、社會支持的投入機制,建成了一批美麗宜居村莊。
——完善政策制度,頂層設計更“硬”。
2015年4月,國務院印發《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推進農業農村污染防治,以縣級行政區域為單元,實行農村污水處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有條件的地區積極推進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和服務向農村延伸,實施農村清潔工程,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2015年11月,住建部等10部門印發文件,統籌治理農村生活垃圾、農業生產廢棄物和禽畜糞便、工業固體廢棄物等,提出了到2020年全國90%以上村莊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的目標;2016年5月,國務院印發《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明確建立村莊保潔制度,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實施農村污水治理工程。
——創新體制機制,治理機制更“巧”。
“村頭垃圾也有人收運!”在遼寧省盤錦市,當地政府引入了具有市場和技術優勢的北京環衛集團,成立合資公司,共同構建起覆蓋全市城鄉的一體化大環衛體系,實現了全市垃圾統一收集、運輸、無害化處理,無害化處理率達100%。政府主導,市場運作,讓困擾當地多年的“垃圾圍村”問題得以迎刃而解。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各地干部群眾的努力下,神州大地的城鄉面貌正展露新顏,我們的家園越來越健康、宜居、美麗。
城市變得更綠了。
2015年年底,我國城市建成區綠地面積189萬公頃,增長3.7%;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6.3%,提高0.05個百分點;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3.16平方米,增加0.08平方米。
“去污”能力更強了。
到2015年年末,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達到13784萬立方米,比2014年末增長5.3%;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1.0%,提高0.8個百分點;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2.5%,提高0.7個百分點。
美麗鄉村多起來了。
自2014年起,住建部為掌握全國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現狀和動態,每年都組織各地對全國所有行政村的人居環境逐村實地調查,指標涵蓋農房、供水、道路、垃圾、污水、照明、亂堆亂放、公共活動場所、規劃、綠化等10項。2015年,全國平均得分為5.6分,較2014年提高0.3分。目前,全國有53%的村莊處于生活基礎設施完善階段,26%的村莊處于環境治理階段,21%的村莊處于美麗鄉村建設階段,比前一年增加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