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望“超級醫院”緩解“看病難”? 懸!
公立“超級醫院”擴張勢頭不減,值得反思。如果相關部門不給出明確信號,這種勢頭可能會加劇醫療資源的失衡。合理配置醫療資源需要一個過程,尤其需要改革者久久為功的勇氣與定力。
據《工人日報》9月18日報道,9月16日,投資48.5億元的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院區投入使用,擬增加病床位3000張,屆時這所醫院的總床位將達到1萬張,位列全國第一。然而,幾張就醫堪比春運的圖片走紅網絡,將鄭大一附院患者人滿為患以至于樓道內床挨床的場景展現無遺。盡管醫院越建越大,且床位越來越多,但“看病難”的尷尬卻沒有緩解。自2008年始,鄭大一附院就陷入“建樓就住滿,住滿就建樓”的困局。
國家衛計委曾下發通知,要求各地控制公立醫院規模過快擴張,但一些地方“超級醫院”的存在似乎顯示出控制公立醫院規模的艱難。大醫院急劇擴張的初衷應該是緩解百姓“看病難”,但其客觀效果卻不明顯。某種程度上,它還加劇了醫療資源的不平衡配置。普通病患進一步向大醫院集中,加重了看病難,而且一定程度上抬高了醫療費用,加劇了看病貴,不利于更好地滿足百姓的就醫需求。
為了實現“小病不出社區、大病就近就醫”目標,一些地方按照國家醫改方案的要求進行了有益探索。如北京、安徽等地正在推行分級診療模式,引導患者分流。這些探索盡管遇到一些現實難題,但其在減輕患者醫療負擔、優化就醫環境、改善公眾就醫體驗等方面的積極效果正在逐步顯現。
一些大型醫院“建樓就住滿,住滿就建樓”的思路,是否能實現醫改努力解決的“看病難、看病貴”的目標,值得討論。一些地方面對醫改的困難,似乎失去了耐心和信心,明知建“超級醫院”不能解決醫療資源失衡問題,卻依然走入“迷宮”。有人將其歸結為市場因素,認為是龐大的市場需求倒逼醫院不得不為之;有人歸因于主管部門調控不力,認為醫療市場不是完全競爭的市場,需要主管部門加以引導,劃出邊界;有人將其歸因于患者的非理性,認為不少患者平日省吃儉用,但看病時卻近乎偏執地非大醫院不去。
上述說法各從不同側面評判著問題,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醫療主管部門及大醫院在醫改當中承擔著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責任。不要輕易把大醫院“越建人越多”的責任推給社會、市場和公眾,主管部門和醫院應該從實現國家醫改方案的大目標進行自我審視,符合方案的堅持,脫離軌道的拉回,偏離方向的糾正。如果相關部門嚴格執行大醫院輪換派一些專家到中小醫院坐診的制度,中小醫院就不會門可羅雀;如果中小醫院和社區醫院與大型醫院的“雙向轉診”機制能得到更好的推行,一些患者就不會不顧一切地“選大不選小”;如果有關部門不給大型醫院的擴張開“綠燈”,醫療資源的不平衡就不會進一步加劇。
公立“超級醫院”擴張勢頭不減,值得反思。如果相關部門不給出明確信號,這種勢頭可能會加劇醫療資源失衡。合理配置醫療資源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借助“時間換空間”逐步解決,其中,尤其需要改革者久久為功的勇氣與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