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中的紀律:為什么30萬人能保守一個秘密?
【長征中的紀律】為什么30萬人能保守一個秘密?
1934年10月,由于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共中央和主力紅軍開始撤離中央蘇區,被迫實行戰略轉移。廣大紅軍指戰員甚至中共中央領導人,誰也沒有想到,也不可能想到,等待他們的是二萬五千里長征。
靜靜的于都河,隱藏著怎樣的驚天秘密
從1934年10月7日起,中革軍委先后下達命令,要中央紅軍主力一、三、五、八、九軍團陸續移交防務,秘密、隱蔽撤離戰場,與中央第一野戰縱隊(代號紅星縱隊)、第二野戰縱隊(代號紅章縱隊)一起到于都集結。10月10日傍晚,兩個縱隊分別從瑞金、會昌等地向于都境內開進。在此前后,中央紅軍主力一、三、五、八、九軍團先后秘密向于都集結。在各部隊換防集結過程中,不僅穿插交錯時間準確,而且秘密穩蔽。如中革軍委電令紅九軍團轉移過程中,“部隊接近汀州時,應走汀城西南,在城西鄉村中宿營,并嚴密隱蔽,不得由汀城經過和在城內宿營,更須嚴格禁止自由入城”,“為避免敵人空中偵察和轟炸起見,要嚴密偽裝,到拂曉時如未到達目的地,必須停止,隱蔽配置和休息,黃昏起再開始行軍”。
10月16日,紅軍各部隊在于都河以北地區集結完畢。部隊集結于都期間,各軍團進行了兵員、武器彈藥、糧款的補充。軍民齊心協力,于都人民紛紛支前擁軍。在靜靜的于都河畔,8.6萬紅軍主力在一個縣內集結、休整長達10天,直到安全順利跨過“長征第一渡”,國民黨仍然對此一無所知。紅軍成功地集結渡河,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
于都人民是如何保守秘密,幫助紅軍過河的
當時數十萬國民黨軍已經推進蘇區腹地的興國、會昌、石城等地。紅軍的轉移意圖一旦被國民黨軍知曉,瞬間就會處于四面包圍之中。然而,數萬紅軍的大規模轉移,要想不被國民黨軍偵知,談何容易。
為了保密,于都人民在各級黨政軍組織指揮下,配合紅軍嚴密封鎖消息,并制造假象迷惑敵人。白天于都河畔與往常并無二致,渡河行動則選擇在晚上進行。為了確保紅軍安全渡河,于都百姓協助工兵,每天下午4點開始架設臨時浮橋,晚上8點完成,紅軍通宵達旦夜渡于都河,次日凌晨拆除,分散隱蔽在河岸邊,不留任何痕跡。
此外,于都人民組織了大批慰勞隊,帶著雞蛋、豬肉、草鞋等物資,熱情慰問紅軍指戰員;婦女們組織了許多洗衣隊幫助紅軍洗衣服。為支援紅軍渡河架橋,于都縣城居民幾乎把家中所有的木板、門料捐獻出來。有位姓曾的老大爺得知紅軍需要木板后,不僅將家里所有的門板扛去架橋,連自己的棺木也捐給了紅軍。于都百姓還冒著生命危險,幫助安置留在于都的6000多名紅軍傷病員,并送丈夫、兒郎參加紅軍。據統計,有1萬多于都子弟報名參軍,1萬多民夫參加運輸隊、擔架隊,跟隨紅軍長征。
為什么30萬人能保守一個秘密?
周恩來曾說:“于都人民真好,蘇區人民真親。”中央蘇區時期,紅軍和于都人民是融為一體的,濃厚的軍民魚水情是保守秘密的銅墻鐵壁。于都人民高度自覺的保密意識和無私奉獻精神是保守秘密的關鍵所在。
于都良好的政治、群眾基礎和物質條件是中央紅軍主力順利轉移的堅強基石。于都境內多為丘陵地帶,既隱蔽、又開闊,山水相連、民風淳樸,有利于大部隊行動、宿營、隱蔽、休整。當時戰火尚未燒到于都,中央紅軍集結于都相對安全。而且于都是中央蘇區贛南省委、省蘇維埃政府和贛南軍區所在地,是蘇區的全紅縣、大后方,政治、物質條件都很好。于都人民富有光榮的革命傳統,為革命不怕犧牲,無私奉獻,紅軍在于都集結,能滿足保密等政治需要。同時,于都稻米充足,人口眾多,可從人力、物力方面給予中央紅軍足夠的補充。
在殘酷的斗爭環境下,30萬于都人民傾其所有支援紅軍和反圍剿斗爭。以于都為代表的蘇區人民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當時包括于都在內的贛南13個蘇區縣總人口約240萬人,青壯年有50萬,先后擴紅參軍的有33萬,支前的有60余萬,犧牲的有20余萬,其中有名有姓的烈士為10.8萬人,于都、興國等縣犧牲的烈士都在1.6萬人以上。當史詩般悲壯的數字劃過浩瀚的星空,英雄的于都人民已然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中央黨史研究室 光新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