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權與維穩如何統一?以道德倫理滋養法治精神
如何妥善處理好因民生訴求引發的事件
抓早抓小抓苗頭 以道德倫理滋養法治精神
法制網記者 蔡長春
近年來,因征地拆遷引發的糾紛不時出現,暴力傷醫、醫鬧等問題頻發,類似因民生訴求引發的事件嚴重影響著社會的和諧穩定。
|
如何有效防范、妥善處理好因民生訴求引發的事件,實現維權與維穩的統一?
日前召開的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創新工作會議提出,要抓早抓小抓苗頭,健全多元化解糾紛解決機制,加強對民生訴求分析研判、回應化解。預防處置工作中,既要發揮好法律規范作用,又要發揮好道德教化作用,促使公民明是非、辨善惡、守誠信、知榮辱,以道德倫理滋養法治精神。
近年來,山東等地運用儒家文化優秀成分,在預防違法犯罪、化解矛盾糾紛中發揮了積極作用。“要善于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提升公眾道德境界,把社會和諧穩定建立在較高的道德水平上。”會議指出。
會議提出,要深入分析環保類訴求發生演變規律特點,找準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的平衡點,統籌考慮資源環境承載力和項目緩沖距離、群眾心理安全距離,依法科學制定實施項目建設規劃。借鑒福建等地在政府、企業、群眾之間搭建協商平臺的做法,建立第三方參與的評估機制,找到項目落地最大公約數。通過提供補貼、公共服務、就業機會等方式,建立利益補償機制。借鑒大連等地聘請專家授課、組織居民外出參觀等經驗,引導群眾科學認識環境風險、理性表達利益訴求。
征地拆遷是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繞不開的難題。合肥、蘇州、南昌、成都等地堅持讓利于民、“陽光拆遷”、用群眾工作法做拆遷工作,減少了矛盾。
會議提出,要積極推動從政策制度上增加被征地拆遷人員在土地、房產增值中分配比例,解決好就業等社會保障問題。完善信息公開、聽證等制度,在吸納民意中完善政策,在集體協商中化解分歧。綜合運用實地走訪、微信互動、輿情監測等方式,建立征地拆遷風險研判預警體系。堅持依法文明征地拆遷,杜絕發生違法違規征收土地和粗暴野蠻拆遷現象。借鑒海南等地將征地拆遷納入法律援助范圍的做法,暢通司法救濟渠道,依法保障被征地拆遷人員合法權益。
近年來,暴力傷醫、醫鬧等問題頻發,暴露出醫患之間信任缺乏。
對此,會議要求,要結合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努力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把弘揚法治精神和加強人文關懷結合起來,推動建立精通醫療技術、了解患者家屬心理需求的專門隊伍,及時為患者及家屬答疑解惑,增進相互信任。總結黑龍江等地做法,推動建立“三調解、一保險”長效機制,確保群眾投訴有門、處理公正。借鑒甘肅、江西等地建立醫警聯動機制的做法,依法打擊涉醫違法犯罪。
會議還指出,要按照打造陽光信訪、責任信訪、法治信訪的要求,完善信訪工作責任體系,依法分類處理信訪訴求,努力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和萌芽狀態。推廣微信公眾號、手機客戶端信訪應用和遠程視頻接訪,方便群眾網上投訴、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