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批商轉型:受電商沖擊 沒獨門絕招難生存
二批商轉型
春風吹,戰鼓擂,在二批市場新一輪的淘汰賽中,哪些二批商能夠修得神功,笑傲武林?
文/本刊記者?王劍冰
在日新月異的商業社會中,批發行業卻好像活在昨日世界。
挎一個腰包,操一口純正方言,殺價聲音極大,點錢時習慣往手上啐點唾沫,這些特點在批發商身上延續了多年。在巨頭獨霸一方,地頭蛇盤踞區域市場的既定格局下,批發商不斷地重復著大批進貨分批賣出的工作。
但近年,在批發這個“陳舊”的行業中,變化確在發生。競爭加劇、電商沖擊、渠道優化的浪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作為中間環節的批發商——尤其是二批商仿佛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二批將死”的論調甚囂塵上,一時間,二批商人人自危。
而聰明的二批商,面對江湖新一輪的血雨腥風,卻早已研習出獨門絕技。
二批商被“革了命”?
經營酒類批發的張宏(化名),用親身經歷講述了一出商海沉浮記。
張宏20歲出頭就開始跑批發生意,靠著勤跑勤送,薄利多銷,他很快就獲得了終端門店的認可。銷量增加,一級批發商給的利潤加大,張宏的錢包跟著鼓了起來。短短幾年之內,他買了車、換了房,還置辦了多家門市。
春風得意時,拐點卻出現了。如果將人生比作過山車,2012年以前,張宏的人生是在不斷地上升;2012年一過,就開始經歷驚心動魄的墜落。
“三公消費”被禁止后,張宏手里的貨突然就銷不動了。原本對價格不敏感的消費者“換屆”,過去的爆款現在成了底貨,進口商品大行其道,搶占了很大的市場份額,這使張宏積累的很多上游資源都作了廢。
無奈之下,張宏只能大量進貨,豐富自己的貨品種類,但訂單依然越來越少。他拜訪終端門店,得知門店的生意也大不如前。生意都去哪兒啦?所有回答都指向了電商。電商殺出,徹底搞亂了原來的市場。縱使張宏已經將利潤壓到了極點,依然有終端向他抱怨網店賣給消費者的價格都比他批出的價格低。終端的生意受到沖擊,張宏免不了唇亡齒寒。
屋漏偏逢連夜雨,不等張宏思考對策,同行又開始發難。
張宏好幾家長期供貨的客戶突然“轉舵”,原因是過去與張宏同級的二批商,做得好的已經發展成一級批發商。在生意變差的情況下,他們不得不撿起二批商時期積累的終端資源,與張宏搶生意。短兵相接,張宏價格處于劣勢不說,客情資源也占不到上風。一批商讓出的利潤可以通過廠商的坎級政策彌補,而對張宏來說,失去了長期客戶,就等同于切斷了自己的命脈。
不僅是張宏,近些年,所有的二批商都在感嘆“生意不好做了”。
信息透明化之后,過去被二批商藏著掖著的進貨價如今不再是秘密。終端乃至消費者變“精”后,二批商悶聲發財的日子就到頭了。而且,終端現在也能通過網絡掌握部分市場信息,哪些貨爆倉了,哪些貨正緊俏,他們一查便知。終端有了按需進貨的能力,壓貨的風險就落到了二批商手中。
其次,老牌廠商在新興業態的“亂拳”之下,紛紛進行渠道改革。貴州茅臺先是聯手永輝超市,成立商貿公司做直營。去年又簽下大型零售終端友阿股份,成為自己的特約經銷商。這樣一來二批商就成了被“革命”的對象,失去了賺錢的位置。
消費者的喜好也變得難以捉摸,“小而美”“顏值高”“有逼格”等名詞一時間讓二批商這群“老炮兒”懵了圈。產品結構如何調整,他們心中只有一個大大的問號。
如今,庫存高企、利潤縮水、銷量銳減是壓在張宏身上的三座大山,看著不少同行就這樣“一口氣喘不上來”,他也開始思考,自己還能否“活著”?
劍未佩妥,出門已是江湖。市場的變化早在悄然發生。在快速變革的時代,學習能力跟不上的人只有被淘汰的命運。“生與死”這個問題,其實已經指向了二批商內部的優勝劣汰。
獨門絕招
在哀鴻遍野的大環境中,卻有很多二批商不僅沒死,還越活越滋潤。王朋(化名)就是其中之一。
王朋是農民出身,1981年高中畢業后獨自到重慶朝天門碼頭打拼,慢慢地接觸到調料批發行業。經過數十載的耕耘,王朋已有十余家店面,輻射大范圍的終端,為多家酒店、西餐廳供貨。
然而,就在前年,王朋的生意差點毀于一旦。
王朋是“味道重慶”長期的調料供貨商,一般來說,終端的貨款都是月結,或者兩月、三月結。但因為快速擴張,資金周轉困難,味道重慶向王朋等多家供貨商申請了長達一年的賬期。
王朋私下了解到,味道重慶不僅在供應商處賒賬,還向民間大量募資,生意卻不見起色,他心中開始有種不好的預感。
2014年11月,一條同行發來的短信應驗了王朋的預感:味道重慶多家店面關門停業,老板失聯。一下子,債權人慌了,紛紛聚到店門口討債。最后合計下來,味道重慶共欠下9700多萬元巨額債務,已經沒有能力償還。
上百萬元的貨款打了水漂,王朋似乎并沒有吸取經驗教訓,資金壓力稍緩后,他又開始為酒店提供賬期。
事實上,王朋除了對終端賒銷,向上級供貨商打預備款,為他們提供資金騰挪的余地,還把大多數廠商、總代理、分銷商和終端都干不成,不愿干的苦差事都干了。
因為酒店往往是接到訂單的當天晚上打電話預定調料,王朋連夜確認庫存,第二天一大早安排人手把貨送到終端,等對方確認后他才能睡個回籠覺。
酒店的需求復雜多變,這就要求供貨商手中的貨品足夠豐富。王朋經營的調料達到兩千多種,其中常用的不過百余種。背后的庫存風險,只能自己擔著。
2012年,在接到好幾家終端的芝士訂單后,王朋誤以為芝士類菜品會火。為了快速形成貨源優勢,他親自到外地采購了一大批進口芝士。不料芝士的風靡只是曇花一現,很快,終端的熱情就淡了下來。大批貨品積壓在倉庫又無法退回,眼看就要爛在手里,王朋心生一計。
王朋平日與終端的“關鍵人物”交情甚好,他將各酒店的大廚們聚到一起,說明了自己的情況,介紹了芝士的多種用法,再給出一些“點子”,動之以情,誘之以利。大廚們回去后就推出相應的菜品,并且告知采購員所需的材料,幾番輪轉后,王朋竟然渡過了難關。
在這之后,王朋常用這個辦法幫助廠商分銷積壓的庫存,完成新品的鋪市。不僅賺了錢,王朋還提升了自己的議價能力,形成良性循環。
王朋認為二批商作為渠道的中間環節,沒有獨門絕招很難生存下去。而這個絕招,他是從那些誰都不愿碰的苦差事里發現的。
很多二批商將自己的慘狀歸咎于電商沖擊,其實不具備功能價值的二批商,在電商習得二批商的絕技之前,就早已被同行取締了。
王朋不喜歡“取締”這個詞。是與新勢力“決戰光明頂”還是完成自身的轉型升級,他傾向選擇后者。
征戰新江湖
今年是秦健從事服裝批發行業的第三十一個年頭。多年從商,他看慣了大風大浪,也目睹了傳統服裝行業如何一步步走向死胡同。
在過去以市場為主導的服裝行業中,秦健手中的產品只要質量好,設計好,總不愁銷路。但現在,異軍突起的電商和快時尚品牌俘虜了大量的消費者。它們的產品更貼近用戶,款式新潮,價格便宜。傳統服裝行業與之相比完全沒有優勢。
秦健是渠道中最貼近銷售終端的人,他能感受到從終端傳來的陣陣寒意。自己守著批發生意再做下去只能是“末代皇帝”,關于轉型,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做自主品牌,發展直營。
但秦健了解到,想在天貓開個網店,得先交十多萬元入場費,而要讓消費者在多如牛毛的網店中找到自己,每天還得花費數萬元進行競價排名,這樣算下來成本并不低。況且自己是個“大老粗”,根本搞不懂電商那一套。
而通過線下實體店來打造品牌影響力的模式又太重,店面、庫存等資金占用會輕而易舉地拖垮自己。
秦健萌生了一個“類直營”的想法。每個二批商手上都有大把的終端資源,何不把這部分終端調動起來,發展成自己的品牌加盟商?店面都是現成的,秦健提供貨品和裝修費,加盟商出場地、人力,大家利潤均分。這樣一來從批發到品牌直營的問題就解決了,產品價格能降下一大半。
但消費者對服裝的設計是否買賬,秦健還不得而知。電商能夠準確反映消費者喜好,自己卻搞不懂,秦健索性將電商業務“外包”出去。既然老古董跟不上潮流,也玩不轉電商,何不將這塊業務外包給更擅長的人?秦健的想法是選擇一個優秀的網店經營者作為合伙人,由合伙人提供最貼近消費者喜好的設計思路,秦健負責資金、庫存和出貨。
這是秦健的一次嘗試。在二批市場動蕩的江湖中,還有無數個轉型升級的故事正在上演。
某B2B水果電商平臺就有一個“終端服務者”的設想。他們打算開發一套電商系統,終端掛靠于系統后,由平臺免費幫助經營者們進行線上運營。這樣的模式對于終端來說,既能省下門店的租金和人力成本,又不用自己去學習電商的那一套。而平臺在聚攏到足夠多的終端后,不僅對上游有了更強的議價能力,還能掌握區域信息流,參與貨品的調配。
這是一個很“互聯網思維”的模式,而更多的二批商,在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完成轉型:或是發展壯大為一批商,獨霸區域市場;或是發力垂直領域,升級為專業性二批商;或是效仿昆明的批發商,強強聯合抱團發展,成立商貿公司。不管怎么轉,關鍵是找到自己獨有的優勢,將一招練到極致。
縱觀整個批發行業,不只有二批商在轉型,批發市場本身也在發展。發達國家對新型批發市場的建設已卓有成效,中國必將學習他們的經驗,將批發市場打造成集信息發布、價格形成、商品集散、物流配送、展示、接單、電子商務為一體的現代化采購中心。
屆時,面對不一樣的江湖,批發商們又會上演新一輪的風云際會。時代在發展,變化隨時都在發生。行業的每一次變革都必定有人隕落,而新的武林盟主,也將借勢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