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技術護航神十一航天員 隨時與地面"手機"聊天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定于17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航天老司機”景海鵬第三次飛天,還帶著“小鮮肉”陳冬在軌飛行33天。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本次任務在軌飛行時間長的特點,將加大飛行期間對航天員的心理支持力度。在專業心理醫生支持、親情交流、航天員團隊溝通等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技術支持手段。比如:研制了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心理舒緩系統,改進了天地信息交流系統,航天員可以隨時和地面溝通信息、傳遞郵件,與親朋好友進行音視頻交流,以此來緩解壓力,保證心理健康。
16日,華西都市報記者了解到,此次載人航天工程,位于成都的中國電科十所參試設備應用在測控、運載火箭等系統中,其中承研的遠望7號測量船、逃逸指令接收機等發揮了關鍵作用。成都技術布下“天羅地網”,搭建航天員、航天器與地面的對話通道。
A
|
遠望7號測量船首次亮劍
陸海空組網天地對話通道全覆蓋
十所承研參試的測控系統有遠望5/6/7號測量船、東風測控站、喀什測控站、納米比亞測控站、天鏈一號01/02/03星3個地面終端站終端設備及7個測距轉發站。中國電科10所副總工程師柴霖介紹說,測控系統是航天員、航天器在太空與地面聯系的唯一紐帶,主要起3個作用。
一是“聽診器”,測量飛行軌道,監測航天器供電、溫度、氣壓等參數以及航天員各項生理參數;
二是“遙控器”,地面發出指令,指揮航天器做變軌、打開太陽帆板、轉動天線等動作;
三是“手機”,就是話音圖像這些數據傳輸功能,可以與航天員語音通話、視頻通話,可以相互傳輸圖片、視頻等。參加任務的測控系統包括陸基、海基和天基測控3種類型的十幾個測控站,從不同的維度交織成一張立體的天羅地網。對神十一實現100%的測控通信覆蓋率,我們的航天員、航天器隨時隨地都能享受到祖國的悉心呵護,永遠不會成為飄落在太空中的“孤兒”。
值得注意的是,在航天測控的天羅地網中,有一個首次亮相的“新式武器”——遠望七號航天測量船。這條3萬噸級“流動的國土”上,裝備了十所研制的我國最新一代即第四代船載航天測控通信系統。設備具備“綜合化、國產化和零保駕”三個亮點。
柴霖告訴記者,航天測量船其實是一個復雜的“海上科學城”,上面有多個頻段、多種體制、多臺套的測控通信設備,以前每套設備都各自獨立,從天線、信道到終端和監控自成體系,各設備間不能復用,煙囪林立。遠七首次采用了綜合化的設計理念。首次實現了全頻段系統共用,可在任何時間、任何工作模式,用任意一套終端與任意一套天線配置成一套完整的測控系統,靈活配置完成各種測控任務,特別是多頻段多目標測控任務。遠七船載測控通信系統整機級國產化率100%,所有關重件(關鍵件、重要件)100%自主研發。
B
為航天員裝備“降落傘”
“但我們希望它永遠不要啟用”
除了測控系統,十所承研參試的外測安全分系統有雙頻測速
應答機、脈沖相參應答機和逃逸指令接收機,安裝在運載火箭二級箱間
段。據柴霖介紹,兩臺應答機負責運載火箭實時航跡測量并判定飛行是否正常,逃逸指令接收機保障航天員人身安全,它們分別是運載火箭的“眼睛”、航天員的“降落傘”。
“在飛船發射階段,從火箭點火到船箭分離,雖然只有短短幾分鐘,但這是航天員進入太空的第一步,也是危險性較大的一個環節。”柴霖說,從國際載人航天歷史來看,上升段最大的危險來源于火箭,最嚴重的后果是火箭爆炸,例如1986年的“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失事。火箭上的逃逸指令接收機,相當于飛行員的“降落傘”,是航天員保命的應急逃生裝備。一旦飛船在發射或升空過程中發生意外(軌道偏離、點火不正常等),地面發射中心發出逃逸指令,逃逸指令接收機啟動安全逃逸裝置“逃逸塔”,3秒鐘內將航天員連人帶船“拽”離火箭,到達1.5公里外的安全地點。從“神一”到“神十一”,十所一直承擔火箭外測安全分系統的研制和任務保駕,每次都圓滿完成任務。“我們的希望是,逃逸指令接收機永遠都不要啟用。但我們會做千百次的實驗,保證真到了危機時刻,它能一展身手、力挽狂瀾。”柴霖告訴記者。
華西都市報記者 張想玲
原標題:成都技術“護航”神十一航天員 隨時與地面“手機”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