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執行校長:教科書出版也該告別審美1.0時代了
前不久看到這樣一則報道:幾個臺灣的大學生,有感于中小學教科書審美品位的缺失,在吐槽之余,組建了一個“美感細胞團隊”,發起美感教育計劃,全面改造小學教科書。經他們重新編排版面、繪制插畫改造之后的教科書,內容還是那些內容,但教科書的容貌,已經改頭換面,脫胎換骨。孩子們拿到改造后的教科書,驚呼連連:“這太酷了!”“這是國語課本耶!”
|
由此筆者想到了我們自己的中小學教科書。
今年秋季學期開始,義務教育起始年級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等學科,開始使用新版教科書。作為一名中學教師,當筆者拿到期待已久的某版《道德與法治》教材,迫不及待翻開時,第一眼就感到了深深的失望。平心而論,從內容上看,新版教科書比舊版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和提升,但從審美的角度看,其編排設計遠不如原來使用的另一版本舊教材——盡管原教材的審美品位也乏善可陳。手里這本教材的審美品位,簡直可以說是粗鄙簡陋,令人不忍卒讀!失望之余,筆者又看了看其他學科,最后發現,盡管不同學科不同版本水平參差不齊,但從整體上看,大多數教科書都缺乏基本的審美品位。
教科書是與學生朝夕相伴的最重要的讀物,其對學生的影響與其他圖書相比,不可同日而語。但當整個出版行業都極其重視圖書裝幀設計和品牌塑造的當下,我們的教科書在審美維度卻還停留在這樣低級的僅僅滿足于內容供給的階段,確實令人遺憾。
中國歷史上早就意識到美育的重要,孔夫子“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之說就蘊含美育,100多年前蔡元培先生的“五育并舉”也在強調審美教化;我們也意識到迄今為止,美育仍是學校教育的短板。因此這些年從黨和國家的層面,關于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就有多份重要文件。《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強美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為落實中央決定,國務院辦公廳2015年9月還專門出臺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對學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這樣的語境之下,粗鄙簡陋的教科書何以還大行其道?究其原因,筆者認為:
一是我們的教科書制作出版缺乏專業精神。教科書編寫者負責的是文本,即給師生提供什么樣的教與學的內容。內容如何,此處不論。當教科書編寫者提供出內容文本以后,以什么樣的形式呈現給師生,需要編輯出版者以專業的出版精神虔敬以事。我們今天呼喚的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在教科書出版上,我們就應該有這樣的工匠精神??涩F實情況是,在教科書出版上,專業人員缺乏專業精神,他們像宗白華先生所說的“常人”看待文藝作品:只關注內容,不在乎形式。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變化,教科書出版仍兀自停留在古老的1.0時代!
二是我們的學校美育觀存在問題。我們在學校教育中,常常潛意識里就把美育窄化為藝術學科的教育教學。當我們在談論學校美育工作時,往往也是限于談論藝術學科的工作。在藝術學科之外,學校美育還能做些什么,常常被人們忽略。所以,即便國務院辦公廳的意見要求“注重校園文化環境的育人作用”,要“營造格調高雅、富有美感、充滿朝氣的校園文化環境”,我們最多也只是意識到要在學校環境建設上下些功夫,而忽略了教科書也是一種重要的審美資源。
其實,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絕不僅僅是加強藝術學科的課程開設和教學實施,而應該是涵蓋學校全部教育教學實踐的系統工程。北京師范大學檀傳寶教授認為:全部教育實踐都應當建立教育活動的“第三標準”——即“善”的標準(教育目的)、“真”的標準(教育規律)之外的美的標準(審美原則),讓審美、立美的教育在全部教育生活里成為教育工作者的自覺,讓審美標準成為所有教育實踐的基本標準與常識。
按照這一觀點,我們整個的學校教育教學實踐、人際關系和校園環境,都應該進行適度的審美改造。教科書作為師生重要的審美對象,應該有更高的審美追求。大美無言而教化萬方,人的審美體驗決定審美水平。一本本格調高雅、富有美感的教科書浸潤濡染之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其審美素養一定會得到有益的提升。
回到本文開頭的臺灣那群年輕人那里。他們說:“給我們一本課本,我們給孩子一座美術館。”他們靠著一股熱情,付諸行動,讓美感教育有了新方法,提供了教科書改變的可能。美育改進,的確應始于更美的教科書。有關部門應該從中深受啟發,并也付諸行動,努力給孩子們提供一本更美的教科書。
如何改變?說來也簡單。我國有嚴格的教科書審查機制,但目前的審查,主要關注的是內容的對與錯,而淡化了形式的美與丑。因此,我們未來的教科書審查,在內容審查的同時,也請專業人士進行審美審查。如此,改變必然發生。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三帆中學朝陽學校執行校長李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