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研究院與BCG最新報告:平臺化組織將引領變革
央廣網科技10月17日消息今日下午,阿里研究院聯合波士頓咨詢公司(BCG)發布了最新報告《平臺化組織:組織變革前沿的“前沿”》。
報告認為,平臺化組織是現代企業為了順應市場、技術、人才的新趨勢而形成的新型組織形態,這一組織形態會依據不同的市場環境形成不同的子類型,在組織結構和內部治理機制上形成較大的差異。同時平臺化組織的出現也給企業內部的人才、文化,乃至外部的生態治理層面提出了新的議題。
阿里研究院副院長宋斐表示,在市場、技術、人才領域的一系列新趨勢,都對企業的的傳統運營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戰,從而催生出新型的組織運營方式。平臺化組織就是新型組織運營方式的代表。
宋斐認為,這些新趨勢包括:在市場領域中,個性化消費促進了需求多樣化,用戶一攬子需求加速了解決方案的形成,共享經濟的發展改變了傳統的供需關系;在技術領域中,技術一方面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機會,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交易成本且更容易實現協作;在人才領域,個人在組織中的自主性日益加強,個人要求自我價值實現的愿望不斷膨脹等。
“在新的市場、技術、人才環境下,企業需要快速創新以適應市場環境,更需要迅速擴大業務規模以滿足業務增長的需求。平臺化組織恰能為企業帶來這樣的優勢。BCG定義了平臺化組織的4大特征:大量自主小前端、大規模支撐平臺、多元生態體系以及自下而上的內部創業精神。”宋斐說。
波士頓咨詢公司觀察到,行業內,無論是時尚電商品牌“韓都衣舍”,還是求新求變的海爾集團,亦或是發展迅速的阿里巴巴集團,都或多或少在內部采用了平臺化組織的組織方式和組織理念。為了區分不同的市場環境下組織的形態,BCG依照在市場環境中進行新業務實驗所對應的實驗成本和潛在預期價值,將平臺化組織分為三種不同類型:實驗成本低且預期價值高的環境中適用的“實驗型”;實驗成本高且預期價值高的環境中適用的“混合型”;以及實驗成本低且預期價值不高的環境中,適用的“孵化型”。三種組織類型為應對不同的挑戰而生,在前端與平臺關系、內部治理方式、與傳統業務協同等方面均有較大差異。
新型組織的出現需要配套的治理機制
阿里研究院網規研究中心主任阿拉木斯表示,新型組織的出現必然需要配套的治理機制,來解決相應的問題。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小前端的建立,公司需要給前端進行授權并建立起相應的協調機制。其次,平臺需要建立資源配置的機制,一方面確定平臺給予小前端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確定小前端如何調用平臺資源。再次,為了適應新的組織形態,組織內部需要建立起相應的溝通機制和人才管理機制,前者保證企業內部的信息充分流通,后者保證組織與個人的目標最大程度地趨同。最后,平臺化組織與外部生態之間的互動也越發緊密,平臺化組織需要建立治理措施確保內部運作和外部生態系統能順暢進行。
“平臺化組織盡管為企業適應新型的外部環境,實現其新的競爭優勢提供了可能性,可同時也為企業內部的運營提出了新的挑戰。在人才領域,人才發展可追溯、人才來源多樣化、建立人才發展快速通道,是企業在買入平臺化的過程中需要實現的手段。在領導層面,管理層既要為員工指明方向,又要給員工足夠的自主空間。在企業文化層面,建立起以業績為導向的企業文化,并且積極協調文化與戰略的關系,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證組織架構轉型的順利進行。”阿拉木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