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回升并不意味經濟企穩 流動性拐點短期難現
通脹回升并不意味經濟企穩流動性拐點短期難現
證券時報記者方海平
近來關于“流動性拐點”的討論頻繁出現。最初是在G20杭州峰會之后,G20公報提出各國達成一致,共同發力財政政策,市場就此認為全球流動性將迎來拐點,這種認識隨后被證偽。最近這一討論聲浪再起,中國市場也出現“貨幣政策收緊”的聲音。
在目前全球央行已經持續了多年超寬松貨幣政策的背景下,“流動性拐點”意味著央行上調利率、縮減資產負債表。引發這一輪關于“流動性拐點”討論的主要有兩大因素,一是全球主要市場通脹苗頭再現且通脹預期不斷上升;二是美、日、英等主要央行均有關于可能收緊貨幣政策的相關表態,而本周又是全球四大央行召開利率決策會議的“超級周”。
支撐央行做出收緊貨幣政策決定的動力在于經濟企穩回升、資產泡沫嚴重、控制金融風險需求緊迫。但事實上,目前的局面是經濟低迷需求不振與金融風險并存。經濟基本面決定了各國央行的政策方向,反過來,從央行的動態也可以看出各國的經濟情況,美聯儲“一波三折”的加息歷程就是當前經濟復蘇狀況的一個表征。
全球市場的通貨膨脹率近期確實在不斷攀高。9月份,很多國家的CPI數據都創下近兩年來的新高,PPI的跌幅也在逐漸收窄,甚至轉負為正。需要注意的是,全球市場經歷了相當長時間的美元強勢周期,通脹的回升與非美貨幣的持續貶值態勢不無關系。
此外,這一輪的通貨膨脹走高還與大宗商品比如石油價格的大幅上漲有關。而對于這一波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市場多數觀點認為,不是由于全球投資需求的回升,而是在持續多時的下跌之后,庫存量減少所造成的供給缺口所致。
從中國的情況來看,市場主要是基于高層對“抑制資產泡沫,防范經濟金融風險”這一表述的強調而產生對貨幣政策收緊的擔憂。但事實上,貨幣政策的這一“微調”早已在進行之中,從央行今年來的操作中可以看出,央行對市場流動性的態度事實上是邊際收緊的,年初開始以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代替全面寬松的措施,今年下半年又相繼在市場利率下行的情況下拉長逆回購周期,試圖通過提高短期資金成本以抑制杠桿擴張。但即使在這個過程中,央行對市場流動性的呵護態度仍是毋庸置疑的,每逢市場出現流動性過緊的局面,就加碼投放資金。
全球經濟仍在艱難復蘇,歐洲、日本等市場甚至仍未擺脫通縮的陰影,中國還處于轉型升級和推進改革的過程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今年已連續多次下調全球經濟增速預期,經濟疲軟意味著有效需求長期不足,投資回報率偏低,均衡利率難以回升。在這一大背景之下,央行是沒有動力上調利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