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隨執法人員走訪老撾籍民船。本報記者 魏哲哲攝
10時左右,編隊再次停靠孟莫碼頭。該碼頭位于老撾波喬省,2012年4月25日,糯康等人停靠該碼頭準備潛逃時被抓獲。
我隨執法人員上岸,執行走訪任務。碼頭附近是個木材加工廠,不遠處還有個修船廠,老板熊先生告訴記者:“2007年到2011年,常有打劫事件發生,村里人晚上都不出門。現在治安好多了,來修船的基本是因為觸礁。”
“沿岸群眾和過往商船最了解湄公河航道情況和治安形勢。”帶隊的執法人員陳棟告訴我。
晚7時許,天暗了,未到預計停靠點,只能臨時夜泊。執法人員要去民船走訪,以判斷所處環境,調整警戒。
有條民船離岸邊有段距離,船主用木板架了窄窄的“橋”。木板約20厘米寬、 3米多長,30度左右的傾斜度,下面就是湍急的河水。我看著水流,剛踏出一步腳就不聽使喚。執法人員站在板子中間,將我拉了上去。登到船上,心已提到嗓子眼,手心也不自覺地冒汗。
走訪很順利,周邊治安還不錯。晚上11時,除少數執行警戒任務的隊員外,大多數人都在船上休息。
對話
湄公河上“父子檔”
10月27日,出發得更早一些。下午,執法艇靠泊后,船長黃成下班,我終于有機會和他聊天。他是湄公河慘案遇難者的家屬,當年遇襲的華平號船長黃勇,是他親叔叔。“永遠忘不了那一幕!”黃成難掩低沉:“我去辨認了所有遇難者的遺體。他們都是我的長輩、朋友。”
慘案發生后,湄公河一度停運,很多船民賣船離開。黃成的“雙星號”賣給了水上支隊。經過改裝,成為該支隊第一批執法艇中的“53903艇”。“我還是想為湄公河做些事情。”黃成說。
“在湄公河航行是個經驗活。培養獨立船長至少要8到10年,組建水上支隊時還需要特招熟悉航道的船員。”趙家碧解釋道。
從2011年12月10日,首次中老緬泰湄公河聯合巡邏執法正式啟動以來,黃成已參加40多次巡航。
“我父親也在湄公河上跑貨運。”黃成說,“我們一般在會船避讓時,通過無線電打個招呼,提醒他水位信息,也從他那里了解湄公河的治安、航道變化等情況。”
“現在,我是護航湄公河的一員,這個角色帶來的榮譽感和使命感,是以前從未感受到的。”黃成說。
執法艇編隊在湄公河航道破浪前行。本報記者 魏哲哲攝
見識
湄公河航行招數
10月28日,巡航最后一天。
急流灘是湄公河巡航的重要威脅。從泰國清盛到關累,經過5個險灘,其中包括哈樂灘。
上水過程中,滿載的船只,在急流面前動力不足,這時需要“絞灘”。
“就像車上陡坡一樣,有一個高度差,再加上很多地方水流急,船只不能自主航行上去,就需要利用輔助設備,用絞灘機增加一部分力量。”羅家貴解釋道:“就像纖夫,只不過現在是用機器。”
11時30分左右,執法艇編隊臨近哈樂灘航段。有人提議用較大馬力的53911艇模擬頂推53901艇,這是航行中常用的一種方式。經過測試,方案被否。
11時45分,53911艇沖上了哈樂灘,“有些吃力。”該艇船長表示。
53901艇、53902艇的馬力僅有53911艇的一半,船重是后者的兩倍多,只能“絞灘”。
竹竿測深、傳遞鋼纜、固定纜繩、慢慢卷鋼纜,船隨之一點點被拖了上去。“這些都是湄公河上的必備招數!”羅家貴說,“都是跑民船的逐漸摸索出來的土方法。”
下午5時,關累港再次映入眼簾,我們終于平安歸來。
“這次克服的困難比較多,上一次‘絞灘’還是4年前。”楊永紅說我很“幸運”,見識了很多執法隊員沒經歷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