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甜苦辣: “第一書記”話扶貧
“十三五”開局之年,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是要下狠勁兒抓的頭等大事。為了加快脫貧進程,不少地方向貧困村派出了“第一書記”,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一年來,這些第一書記們,扎根基層,與廣大農民同吃同住,與百姓結下了深厚情誼。在扶貧的道路上,他們付出了艱辛,灑下了汗水,也有沉甸甸的收獲。我們邀請了四位第一書記,一起聊聊他們扶貧路上的酸甜苦辣。
|
你啥時也來包我們村?
千佛崖村地處丘陵山區,是一個省級貧困村,共有326戶1327人,其中貧困戶146戶393人。千佛崖給我的第一印象是:留守老人、婦女、兒童隨處可見,師生在危房中上課,有村民還過著靠肩挑水的日子。那時,我就下決心要當鄉親們的守護者、貼心人。
截至今年12月11日,28戶的危房改造完畢。經過近兩年的努力,河口小學的危樓成為過去,教學樓修好了,教室里裝了暖氣,這里的娃娃們也能像城里娃一樣用上多媒體,享受名師在線授課。
娃娃們的事一刻都不能耽擱。由我牽頭為本村和鄰村一共7名孤兒,申請了民政的困境兒童救濟,他們每月可領到300元的生活保障資金。“郭書記,俺考了一百分哩!”說這話的是去年因沒戶口沒學籍不能參加考試的劉心安。21歲的宋在幫也第一次拿到了身份證。
今夏,在遠隔數十公里的城頭鎮,一個考入大學的孩子孟凡修,因為上不起大學,想起了在電視上曾看到過和我有關的新聞,托人找到了我。孟凡修的父親精神失常,母親改嫁,靠祖父母務農供養其讀書。在了解這些情況后,我們主動對接了媒體,幫助孟凡修募集到助學金共1.21萬元,圓了孟凡修的大學夢。
脫貧路上不能讓一家掉隊。我們與區殘聯一起為15個殘疾人落實了助殘致富項目,向57個殘疾人對接了助殘器械輔助項目。孫業玉是一個典型。從前,雙手拄拐的他是村里脫貧的重點幫扶對象,如今,他裝上了假肢,一躍成為省級養蜂致富能手,還帶動全村最困難的殘疾人家養藕致富。
在村里,我就像鄰家大媽、大姐和閨女。每當我騎著電動車,穿行于各村鎮之間,常會聽到村民問:“你啥時也來包我們村?”我想這句話就是對我最好的褒獎。(講述者郭彥濱系山東棗莊市山亭區鳧城鎮千佛崖村第一書記)
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管下去
作為一名有20年教齡的老師,駐村第一天我就去了村小學校。盡管早早做足了心理準備,但眼前的景象還是讓我震驚:破舊的教室里,7個貧困家庭的孩子并班上課,1個鉛球和1個籃球是僅有的體育用品,工具書只是奢望……更讓我心痛的是,在這個年紀本應快樂無憂孩子的眼睛里,卻是空洞、茫然,和對陌生人的恐懼。
我決心要改變這一切。借助社會力量,將校舍修繕一新,孩子們第一次用上水沖廁所,校服、文具、電腦等用品源源不斷地送來。很多同事說,這次扶貧的任務主要是著眼產業發展,提升村民收入,學校建成這樣,已是超額完成任務了。可我知道,這遠遠不夠。硬件設施是改變了,可7個學生依然懵懵懂懂坐在教室里,不知道外面世界的樣子,沒有夢想,也沒有對美好明天的渴望。
為了有更多時間跟學生們在一起,我住進了學校的空教室,很快和他們打成了一片。孩子們沒吃過蛋糕,我就從石家莊帶過來;孩子們沒過過“六一”,我們就安排了“盛大”的節日聚會;中秋節爸爸媽媽不在身邊,我就和孩子們一起吃月餅、賞月。漸漸的,他們學會了:上課下課要向老師起立鞠躬;感謝別人要說“謝謝”;做錯了事情要說“對不起”;看到家長辛苦了一天,對他們說一聲“爸爸媽媽辛苦啦!”雖然這些不屬于駐村工作的考核指標,但我們都形成了一個共識——得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管下去。
為了讓孩子們增長見識、樹立遠大理想,假期里,我帶著從未離開過村子的學生和家長來到石家莊,參觀了河北省博物院、省科技館、地球科學博物館、人體科學館、大學校園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等,還在河北師大附小為孩子們安排了音樂、陶藝、書法等素質拓展課。特殊的夏令營活動為這些孩子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震撼,讓他們對外面的世界從了解到認同到期盼,也讓他們擁有了用自己的努力改變貧窮命運的勇氣和決心。為了保證活動萬無一失,聯系、帶隊、講解我都包辦了,把每一個孩子送回村里家中才松了口氣。
“六一”、中秋、兒子生日,之前和家人團圓的日子,我從未缺席,而這一年,幾乎都在不老臺陪著村里的孩子們度過了。有人說我這樣駐村太傻,花費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一兩年根本看不到任何成效的教育工作。但作為第一書記,也作為母親,做好教育扶貧,我的決心從沒有動搖過。(講述者倪志宇系河北阜平縣不老臺村第一書記)
以心換心,融入老表們的朋友圈
去年11月,我到大西壩村任第一書記。到任后,我謝絕了縣、鄉兩級領導安排在條件較好的鄉鎮居住的好意,住在村委會,自己開火做飯。但老表們并不買賬,我申請的修建村人行道、綠化等項目,有些老表非但不支持,還找各種理由不讓在他家門口鋪設人行道、不讓栽樹。
眼看好不容易申請來的項目就要流產了,我的滿腔熱情一下子降到了冰點,開始有了放棄的念頭。幾番思想斗爭后,我還是選擇了堅持,一次又一次上門,和老表們拉家常、談心;一起摘臍橙、拾桐油、撿油茶,拉近了和他們間的距離。老表們也感覺到了我的真心實意,終于,所有項目順利實施。現在老表也愿意和我交往了,經常到村委會找我聊聊天,反映一些問題,為村里的發展出主意。
為幫助農民增收致富,經過廣泛調查,我為大西壩村選擇了白蓮和果蔬種植兩個產業,邀請村里在外面發展得好、有想法的兩個年輕人回村做產業發展的帶頭人,并成立了合作社。老表以前也嘗試著發展過一些產業,但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心里留下了陰影。當時,我就是說破了天,他們也不愿意嘗試新產業,這讓我陷入了兩難,只能自己帶頭先做起來。
今年,400多畝白蓮收益達百萬元,30多畝蔬菜大棚每畝收益在兩萬元以上。看到這么好的收益,老表們紛紛加入合作社。目前,大西壩村家家有產業、人人有事做、戶戶有增收。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村級黨組織是黨基層組織的“神經末梢”,大西壩村只有12名黨員,平均年齡61歲,最大的已90多歲,最小的也已54歲。一進村,我就著手抓黨建。從制度建設入手,我和村兩委的同志們協商建立“每周例會”制、工作匯報通報制、值班制等,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四議兩公開”、財務管理等制度,讓一切工作都曬在陽光下,亮在百姓的眼前。
為補充新鮮血液,我把政治素質高、致富能力強、愿為群眾辦實事的優秀青年吸納進黨組織,目前已發展預備黨員2人,培養入黨積極分子6人,培養村后備干部2人。(講述者馮宗偉系江西贛州市會昌縣珠蘭鄉大西壩村第一書記)
當一根撐起貧困戶的“拐杖”
我們村有一貧困戶名叫趙復連,他說兒子在外地打工自己都顧不上,哪里有能力照顧老人。我們了解到他兒子趙興山在蘇州打工,收入確實不高,于是動員趙興山回鄉創業。趙興山表示,愿意回家創業,今年6月,趙興山回來了。村委會經過仔細考慮決定資助他養羊,現在他很有干勁,最近又擴大了養殖規模,趙復連幫著兒子創業,一家順利實現脫貧。
有個別貧困戶收入提高了,但看到現在幫扶政策好,不愿意脫貧摘帽。我就向他們宣傳脫貧光榮,村委會還專門設計制作了“精準脫貧光榮榜”,讓已脫貧的貧困戶主動申請脫貧摘帽。
今年吳大村又有一個叫趙妮妮的孩子考上了大學,趙妮妮是我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母親早逝,父親新組建了家庭在外地生活,平時全靠她爺爺照顧學習和生活。收到入學通知書,爺爺犯了愁,學費和生活費不是小數字。我們了解了妮妮的情況,把她的困難發布到網上,希望引起愛心人士的關注。沒想到很快有了回應,僅三天就籌得助學金6000元,妮妮的學費有了著落。
下一步,發展吳大村的特色農業、讓大戶帶動小戶共同脫貧致富是我給自己定的目標。一定要讓村集體經濟發展起來,才能真正做好那根撐起貧困戶的“拐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