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有氣象記錄的最旱夏天
2022年的農業氣象年景官方早有預測。在前一年農業農村部發布的應對拉尼娜預案中就曾提到,這一年我國氣候年景總體偏差,極端天氣事件偏多,旱澇并存。到了4月,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劉莉華也曾表示,2022年氣象年景不容樂觀,旱澇、極寒、極熱等極端天氣可能多發,重大病蟲害也呈重發的態勢。
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生產者,往往感受到“氣候不同于往年”的時間要更遲一些。約莫到了6、7月份,安徽合肥丘陵地帶的小農戶剛剛栽下了中晚稻,心里就開始隱約為雨水擔憂,一位家庭農場主告訴新京報記者,村里的耕地并不靠近水源,往年是山間的雨水順流而下匯入水塘,才養育了千百畝的“望天田”,“但今年幾乎沒雨,塘里的水位也沒往年高了。”
進入7月后,長江流域降水量減少明顯,旱情發展迅速,水位持續回落。8月中旬,河流的“汛期反枯”已經造成六省份近80萬人因旱災需要生活救助,農作物受災面積1764萬畝。
8月,在四川“產糧第一縣”德陽市中江縣,田間的溫度直逼40攝氏度,彼時已近60天未見雨水,往年能為莊稼提供水源的都江堰,這一年也只恨鞭長莫及;在被稱為“千湖之省,魚米之鄉”的湖北,已有32個縣市達到特旱等級,旱情嚴重的崗地上,玉米葉子已經被炙烤得打起了卷,數以千萬畝的農田在高溫中備受煎熬;在因夏季涼爽而被稱作“川渝后花園”的貴州北部,這是當地人記憶中最熾熱的夏天,這一年的盛夏,這里幾乎很難聽到為避暑而來的“巴蜀鄉音”。
水利部稱這是長江流域自1961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發生的最嚴重氣象干旱。8月1日以來,長江流域、烏江和長江中下游降水均為歷史同期最少,長江流域出現大范圍40℃以上的高溫天氣。
水稻的制勝時刻
秋糧是全國糧食產量的大頭,而水稻則是秋糧的生產關鍵。8月,長江流域農作物正處于制勝時刻中,但趕上61年來最干旱的夏天,還在抽穗養花的水稻,同時也在至暗時刻里徘徊。
在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臺江縣,一位村支書告訴記者,他的村莊位于海拔相對較高的山區,當地沒有水塘,還是種了超過七成的水稻,“只因為這里土壤的保水性很強,留得住水,靠每年夏季的些微雨水,村民們就能有不錯的收成。”可這年,5月份插下的秧苗,有的到了8月末還未分蘗,田里水稻的葉片生脆,用手稍稍揉搓,便成了細碎的粉末。
而除了貴州外,長江流域旱情影響最為嚴重的六省份中,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為我國的糧食主產區,這里也是我國除黑龍江省以外,水稻種植最為集中的區域。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1年糧食產量數據來看,四省谷物的產量占全國谷物比例接近四成。而根據各省年初立下的糧食播種面積“軍令狀”,2022年夏收結束后,四省秋糧所占各省全年糧食產量的比例均超一半以上。
南方遭遇旱情的時間,正是水稻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科所副研究員陶志強曾向記者介紹,植株的穗數、穗粒數、粒重是決定糧食產量的三要素。旱情到來前,植株穗數已經塵埃落定,穗粒數則主要取決于在授粉效率影響下的結實率,而干旱高溫的環境是不利于授粉的,同時糧食作物籽粒的飽滿程度、外觀品質等也都會受到影響。
對于一些種植者而言,干旱為水稻造成的影響已無須做更多解釋和分析。那些田地中,有的曾經靠近水源,但泉水“縮水”,池塘干涸;有的遠離水源,在丘陵崗地上,南方的望天田沒有等來如往年一樣擁有豐沛雨水的夏天。
抗旱“國家隊”與農民智慧
高溫干旱曾是2022年影響南方秋糧豐收的最大威脅。
去年8月下旬,國家財政部會同水利部、農業農村部研究,緊急通過中央預備費安排農業生產和水利救災資金100億元,全力支持各地做好抗旱救災、秋糧防災穩產、保障群眾飲水安全等相關工作。
與此同時,農業農村部也已派出25個包省包片聯系工作組和中國農業科學院十余個科技小分隊赴秋糧重點省和受高溫干旱影響重點地區,指導推進抗災保豐收關鍵措施落實,努力減輕災害損失,全力以赴奪取秋糧豐收。
中國農科院作物所副所長王文生率隊先一步到達湖北,他曾告訴新京報記者,湖北旱田大多處于丘陵,地勢較高、土地不平整,距離水源地較遠等客觀條件為有效灌溉造成了困難。在當地,從農業農村各個部門到縣鄉村已經針對高溫抗旱工作出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專家組也隨著走訪制定救災方案和重點工作。而在秈稻、粳稻都廣泛種植的江蘇,來自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和植保所的專家制定了包括增施葉面肥、加強補水調水、強化病蟲害防控等具有針對性的抗旱保收措施。
當然,在莫測的天氣面前,空降的“奇兵”也只是加重了抗旱的砝碼,卻無法憑一己之力鎖定豐收的勝局。而實際上,長江流域抗旱依靠的也不單單是遠道而來的“國家隊”專家們的指導,在當地,人們也能尋找到應對災害的智慧與路徑。
這其中,有的是靠種植者們的眾志成城。例如江西萬年縣的大米,曾因被指定為“貢米”而聞名,附近為了農業應急的水庫只有一座,為了盡可能多地照顧到附近農田,水庫放水時,上下游村莊的取水灌溉,都是“商量著來”。
有的是靠祖輩們代代相傳的耕作習慣。例如貴州臺江縣,有的村莊一直延續著稻田養魚的傳統,在4、5月份早早蓄好了養魚的水,也順利讓田里的水稻躲過7、8月份突如其來的旱情。
對于農戶來說,心中的“踏實”更多是得益于近些年來建成的高標準農田。例如湖北團風縣,2019年后,建設提水泵站、通水溝渠,還修建了蓄水塘,建成的高標準農田超7萬畝,改變了當地農作物看天收成的命運,也讓酷夏之中種植者滿心的忐忑得以慰藉。
極端氣候呈頻發重發趨勢
時間終于來到9月下旬,這時起,數以千萬計的農機開始投入“三秋”作業,全國秋糧大規模收獲陸續展開,直至11月初秋收結束,這一年的“產糧大考”,才最終進入到“閱卷”階段。那么總的來看,2022年夏季的這場旱情到底為秋糧造成了多大的影響?
據去年8月末水利部消息,旱情高峰時,長江流域耕地受旱面積達到6632萬畝。這幾乎是整個湖北省的糧食種植面積。當然,受災面積并非絕收面積,據專家前期指導抗旱工作時實地了解到,2022年各地持續整治盤活撂荒農田,糧食面積有所擴種,這也意味著即便旱情影響到秋糧,最終的糧食產量不會有太大浮動。
到了去年12月,以國家統計局年終發布的糧食產量數據總體來看,2022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3730.6億斤,比上年增加74億斤,增長0.5%,糧食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新京報記者對比2021年各省數據發現,長江流域的四個糧食主產區中,糧食播種面積均有上漲,但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糧食總產量以及單位面積產量與2021年相比,有略微差距。
統計局農村司司長王貴榮在解讀糧食生產情況時,談及了這一點,他提到,2022年全國主要農區大部分時段光溫水匹配良好,病蟲害偏輕發生,氣象條件總體有利于糧食作物生長發育和產量形成,但夏季長江流域高溫干旱,東北地區南部農田漬澇災害偏重,對糧食生產造成一定影響。
幾乎正如前文中提到的,2021年底農業農村部對2022年我國氣候年景的預測。
為什么這一年會這么旱?在農業氣象領域的專家看來,今年的極端天氣需要放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具體而言,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表現強勢是造成長江流域干旱比較重要的原因,“實際上,它造成了長江流域溫度偏高的氣候年景。”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農業氣象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趙錦告訴新京報記者,2022年長江流域的旱災實際上是高溫與干旱相疊加的結果,干旱本質上也是高溫的反映,就2022年來看,副熱帶高壓本身強度強、持續的時間長、覆蓋的范圍廣,進一步加劇了旱情。
這不是長江流域第一次出現“汛期反枯”。新京報記者梳理發現,2006年夏天,長江流域的上游,特別是川渝地區出現干旱,長江出現了當時的歷史最低水位,那一年,全國耕地因旱受災面積3.11億畝,成災2.01億畝。
趙錦提到,在更大范圍的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上,極端氣候事件的強度、發生的頻率、持續的時間、影響的范圍,也確實呈現出了頻發、重發的趨勢。“這并不是指2023年的極端天氣就一定比2022年更多,而是說放在一個更長的時間線上,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次的趨勢,是逐漸增多的。”趙錦說,在這期間極端值也會慢慢上升,也就是說在未來,極端天氣對于農業、對人類生活的沖擊也會更大。
守護大國的“糧袋子”
若是細細數來,除了2022年長江流域遭遇的旱情,最近幾年來,我國農業生產者與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從未停止過交手。
2020年年末,我國冬麥區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少五到八成;2021年7月,產糧大省河南與極端天氣狹路相逢,造成河南全省超1400萬畝農作物受災;同年秋天,中西部地區經歷旱情之后再遇水災,此后我國遭遇罕見秋汛,造成超1億畝冬小麥晚播……即便已連續增產了十九年,但大國豐收,從來難談“容易”二字。
人們常說,農業的發展、進步是與自然不斷抗爭的過程中完成的,而在可預見的未來,這場較量會一直持續,或許將越發激烈。
那么,這是否也意味著極端天氣和氣候變化已經威脅到了我國的“糧袋子”?中國農業科學院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農業戰略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王秀東,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極端天氣事件雖會對糧食產量形成一定沖擊,但總體來看不會對我國糧食安全構成較大威脅。”王秀東說,一方面是因為我國糧食安全形勢持續向好的局面不會改變,他提到,近年來,政策支持投入強度不斷加大、科技支撐能力不斷增強和基本農田及基本設施條件不斷改善,使我國糧食產量連續多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實現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做到了端穩中國飯碗。
在灌溉技術上,我國在僅占全國耕地面積約50%的灌溉面積上生產了全國總量75%的糧食和90%以上的經濟作物,已成為世界第一的灌溉大國。在農用機械上,我國已成為世界農機的生產大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其中小麥的綜合機械化率超過97%,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高標準農田方面,截至2022年我國已建成超10億畝。王秀東認為,我國對農業的長期投入和重視都將繼續延續、鞏固糧食安全的保障與根基。
另一方面,王秀東提到,我國幅員遼闊,農業生產跨越不同生態區,每一年的糧食豐收,都是要算“總賬”的,極端天氣事件雖對局部地區糧食產量產生影響,但不會整體上同時影響我國各個區域糧食產量。
建農業強國減弱天氣影響
但“警鐘”已經響了。在王秀東看來,極端天氣所造成的損失,給農業生產者帶來的忐忑,足以讓人留下深刻教訓。在這一刻,人們應意識到增強防災減災能力的重要性,以及農業生產韌性的可貴。
去年12月下旬召開的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為2023年三農工作定了調,會議布局農業強國建設,并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王秀東說,建設農業強國的進程不斷加快,我國農業生產政策支持體系將不斷完善、科技投入不斷增加、高標準農田的建設持續推進,也會夯實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基礎,提升我國防災減災的能力。
那么成為農業強國之后,是否就意味著我國農業能夠擺脫“靠天吃飯”的命運?
在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蔡海龍看來,農業無法與氣候和天氣“徹底劃清界限”,“也就是說農業不可能完全擺脫氣候和天氣的變化。我們受到自然災害、極端天氣的影響是必然的。但要看到的是,我們也有能力去應對、減弱災害帶給我們的風險。”
蔡海龍也提到政策、科技以及高標準農田所發揮的作用,“我們已經在很多種植領域嘗試了對農業的精準控制,在面對旱澇蟲害影響的時候,滴灌技術、高標準農田以及智慧農業系統,都能更精細地控制農業生產和作物生長的過程,來減弱天氣對于農業生產的影響。當然大田里面相對會困難一些,但很多技術在設施農業中已經被運用的非常廣泛。”
同時,蔡海龍還提到,農業生產經營中不僅會面臨自然災害的風險,同時也直面著市場風險,“而通過農業保險、通過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等等手段,可以讓生產者更好地融入到農業生產鏈條當中,連接上下游,鏈條之間可以橫向聯合,形成集群式的發展。”
抵御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并非是相互獨立的,蔡海龍說,當鏈條擁有更多橫縱交集、能夠形成網絡的時候,政策的推動會更加容易,科技的應用推廣會更加迅速,生產者會更堅韌,農業也更多了一道保障。
■ 對話
中國農業科學院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農業戰略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王秀東:
應對極端天氣,提高生產韌性
極端天氣在多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國的“糧袋子”?我國農業是否從真正意義上擺脫了“靠天吃飯”的命運?記者就這些問題采訪了中國農業科學院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農業戰略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王秀東。
新京報:最近幾年我國極端天氣多發,給當年的糧食生產也帶來了很多不確定性因素。在你看來,極端天氣是否會影響我國的“糧袋子”?
王秀東:極端天氣事件雖會對糧食產量形成一定沖擊,但總體來看不會對我國糧食安全構成較大威脅。
一方面我國糧食安全形勢持續向好的局面不會改變。近年來,政策支持投入強度不斷加大、科技支撐能力不斷增強和基本農田及基本設施條件不斷改善,使我國糧食產量連續多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實現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做到了端穩中國飯碗。另一方面,因為我國幅員遼闊,農業生產跨越不同生態區,極端天氣事件雖對局部地區糧食產量產生影響,但不會整體上同時影響我國各個區域糧食產量,從今年來看,南方地區持續高溫干旱,對秋稻生產帶來不利影響,稻谷產量也比上年減少87億斤,下降2.0%。
但從全年來看,糧食播種面積比去年增長0.6%,小麥產量2754.5億斤,比上年增加15.6億斤,增長0.6%;玉米產量5544.1億斤,比上年增加93億斤,增長1.7%,全國豆類產量470.2億斤,比上年增加77.1億斤。實現了糧食總體上的增產,成色和底蘊比較足。我國糧食供給結構不斷優化、流通儲備體系不斷完善及貿易更加穩定趨勢下,糧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新京報:2021年我國經歷了北方的洪澇,2022年遭遇南方的干旱,這對我國農業來說有何啟示,在氣候變化過程中,中國農業抗旱或者說面對極端天氣的思路會發生怎樣的轉變?
王秀東:近年來,洪澇、干旱等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給局部農業生產造成較大損失,教訓深刻,同時給我國農業生產敲響了一記警鐘。
在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內,如何科學應對極端天氣對農業的影響、提升農業防災減災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面對極端天氣事件沖擊,我國農業需要繼續增強防災減災能力,增強農業生產韌性。其中包括建立健全災害預警體制機制,提升防災能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如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等,提高抗災能力,當然,其中也包括通過加大優良品種研發與應用,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農田灌排工程建設等方式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同時,我們要注意的是,氣候變化也改變著農業的生態環境,所以我們也需要通過持續優化農業生態系統,去降低自然災害破壞力。此外,還需強化農業國際合作,優化國內農產品供給結構,推動我國農業經濟和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新京報:在當下,我國農業是否擺脫了“靠天吃飯”的命運?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為了減少不可控的氣象影響,我國都做了哪些努力?
王秀東:“靠天吃飯”是傳統農業生產的重要特征,表現為自然災害及極端天氣事件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
隨著我國建設農業強國的進程不斷加快,農業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極端天氣等自然災害對我國農業發展的束縛其實是在不斷減弱的。
這其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國農業生產政策支持體系的不斷完善,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撐。包括農業補貼政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政策性農業保險等一系列惠農強農政策精準落實,為農民種糧、地方政府抓糧積極性提供了政策保障。
另外需要看到的是,這些年,國家對農業科技的投入也在不斷增加,農業設施和裝備不斷升級,也是為農業發展和保障糧食安全插上科技翅膀。以數據說話,我們可以看到,2021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1%,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為我國農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
新京報:應對極端天氣,有哪些行之有效的辦法或者措施、設施?
王秀東:我國這些年來高標準農田建設不斷加快,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夯實根基。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累計建成超9億多畝高標準農田,按照計劃部署,到2022年年底我國已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什么是高標準農田?即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農電配套、土壤肥沃、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被劃定為永久基本農田的耕地,這意味著它能夠真正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要求,未來將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這將有效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升農業防災減災能力。
新京報記者 田杰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