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最新拍的電影-李安有新電影么
還記得2016年世界第一部以3D、4K、120幀規格拍攝的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嗎?
電影里槍林彈雨、血肉橫飛的超真實震撼讓人難忘。
而在2019年10月18日,備受影迷期待的李安的新片《雙子殺手》終于在中國大陸公映。
這一次,電影又開創性地采用數字合成演員技術,上演一場“真假威爾·史密斯”對戰。
這時候有人可能會覺得沒什么稀奇的。
畢竟,通過捕捉演員表演創建CGI(計算機生成圖像)模型的技術早就在電影中出現過。
早的如《終結者》系列、《速度與激情7》(2015)等,近的有漫威的《驚奇隊長》(2018)、馬丁·斯科塞斯的《愛爾蘭人》(2019)等電影。
那憑什么說李安的《雙子殺手》是CGI技術質的飛躍呢?
因為《雙子殺手》可是在3D+4K+120幀的規格下使用CGI技術!
這是什么概念呢?
網上已經有一堆科普文了,這里就簡單說兩句。
4K指的是屏幕分辨率,即分辨率為4096×2160(2160P)。
而咱們在影院看的一般是只有2K即分辨率為2048×1080(1080P)的數字電影。
120幀/秒意味著每秒閃過120張畫面,現在的電影大多是24幀/秒。
幀數越高,也就意味你所看到的畫面越流暢逼真,中間的卡頓和抖動越少。
用3D+4K+120幀規格拍攝電影,即從4K的設備上每秒投影120張3D圖像。
畫面信息量是普通影片的40倍,你可以清晰地看到任何你想看到的細節。
演員沒有兩把刷子,可經不住這種鏡頭的考驗,更別說采用如今還并未成熟的數字真人技術。
而用CGI減齡創造一個23歲的威爾史密斯,還與51歲的本體進行近身肉搏。
在《雙子殺手》之前,可沒有人這么干過。
其實,《雙子殺手》的制作過程也很不容易。
它的劇本早在1997年就寫好了,一開始計劃由《壯志凌云》的導演托尼·斯科特執導。
男主角還先后鎖定過哈里森·福特、梅爾·吉布森、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等超級巨星。
但由于當時拍攝技術跟不上,計劃最終擱淺。
一直到2016年,擔當過《絕地戰警》、《黑鷹墜落》等電影制片的杰里·布魯克海默接手了該項目,最后才確定由李安來導演。
同時,由擔當過《權力的游戲》的編劇戴維·貝尼奧夫和《雙面特工》的編劇比利·雷負責改寫原劇本。
而特效制作作為影片的重頭戲,由負責過《魔戒三部曲》、《金剛》、《阿凡達》的維塔數碼公司負責。
強大陣容集結完畢,之后共籌備了兩年半,制作成本高達1.38億美元。
說到這,大家肯定對電影內容充滿了好奇。
電影這才上映,不好透露過多細節,就來說說可以值回票價的三場戲吧。
場景一:摩托車追逐戰。
里面小史密斯開著摩托車追著大史密斯在人來人往的公路穿梭。
兩人暴力搶奪路人摩托,在路上橫沖直撞,所到之處一片狼藉。
途中還有第一、三人稱視角轉換,簡直是在玩《俠盜獵車手》的既視感。
特別是當小史密斯碾壓大史密斯,本體被吊打的場景相當刺激。
不由讓人感嘆,老的干不過少的,歲月不饒人吶。
場景二:地下室肉搏戰。
兩個人在昏暗的地下室對峙,一言不合扭打在一塊。
從地上打到水下,簡直真假難辨。
別看這場肉搏戲只有短短的4分鐘,這么近距離地真人CG打斗可特別容易展現破綻。
而為達到拳拳到肉的真實感,制作團隊可花了整整9個月的制作時間摳細節。
場景三:五金店大戰“火男”。
穿著防護衣的對手與威爾·史密斯在狹小的空間內的槍戰相當扣人心弦。
當女主助攻打爆了燃氣罐子,防護衣秒變火男。
掃射,火花四濺。
當火男站著走出來時,放射的流線型火焰爆裂,在高幀數下簡直是視覺奇觀。
真想截圖下來當壁紙。
總之,電影的打斗場景和特效表現一流,單就這點就值回票價了。
至于電影的內容,主要是以克隆人與本體的對抗帶來的對自我認同、父子關系、科學與人倫的思考。
這時候又有人要說了,這種題材早就被玩爛了。
克隆與本體相殺的電影像《銀翼殺手》(1982),《終結者》(1984)、《第六日》(2000)《星球大戰前傳2:克隆人的進攻》(2002)、《月球》(2009),甚至張藝謀的《影》(2018)都呈現過。
而涉及時間與父子親情的有《環形使者》(2012)、《明日邊緣》(2014)、《星際探索》(2019)等等。
這么一看,《雙子殺手》在劇情方面好像確實挺普通。
這里CC不得不多說兩句,熟悉李安的影迷肯定知道,這部電影在他作品序列中的意義。
作為兩度獲得奧斯卡的華人導演,他無疑是處在中西電影之間的標桿性人物。
從他最初的“父親三部曲”:《推手》、《喜宴》、《飲食男女》。
到展現中華武俠的《臥虎藏龍》獲得第7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
后來講抗戰時期的《色戒》更是引來爭議。
再到探索西方世界的《理智與情感》、《冰風暴》、《與魔鬼共騎》、《斷背山》。
還進行了如超級英雄片《綠巨人》、音樂喜劇片《制造伍德斯托克音樂節》等類型片的嘗試。
CG老虎的3D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個拐點,李安轉向對電影技術革新的追求。
之后的首部120幀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無疑是他在這個階段的進一步探索。
而現在這部《雙子殺手》不過是李安在新階段作品序列中的延續。
可以看到,李安受到大家喜愛的作品多情感綿密,主要講人與人之間的故事。
在CC看來,李安并不擅長處理宏大而深刻的主題。
最早的像大家對李安把超級英雄片《綠巨人》拍成親情片的不買賬,
到關注戰士內心細膩情感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異于常規,最后,到威爾·史密斯心靈探索之旅的《雙子殺手》。
李安厲害就厲害在這,他就是要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創造跟大家不一樣的東西。
從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發現技術局限性而進一步拓展120幀技術。
從拍《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中暴露的敘事松散,鏡頭冗余的缺點。
到《雙子殺手》進一步發揮技術優勢,聚焦動作鏡頭的視覺盛宴。
《雙子殺手》中包含的對父與子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的探討,內含的反思性與中庸之道,綿密的情感與虛無主義的底色一脈相承。
不同的是,比起戲劇色彩濃厚的《比利林恩》,動作片《雙子殺手》可看做他在類型片領域探索的又一場技術試驗。
好像李安的好幾部電影,總是有墻外開花墻內香的爭議。
它所帶來的關于東西方審美不同的討論,實際上是觀眾對好萊塢敘事和李安式敘事的接受度的不同。
作為主流的好萊塢壟斷了從制作到評價的話語權,當大家以好萊塢式眼光來看待李安的作品時,總是覺得很不“標準”,這也是電影遭到很多外媒批評的原因。
而這里的外媒實際上指的是以美國為首的“主流媒體”,什么時候我們的評價標準這么單一了呢?
也許,換個擅長此類型的導演諸如道格·李曼、詹姆斯·卡梅隆甚至克里斯托弗·諾蘭來拍,電影會很精彩。
可李安說,整個好萊塢,只有他一個人在拍120幀的電影。
沒人做,偏偏是不擅長此類型片的李安在做。
豆瓣7.1分仿佛在告訴李安,你所做的,中國觀眾Get到了!
縱觀影史,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窄銀幕到寬銀幕。
從2D到3D、,從2K到4K、從24幀到120幀,不過是電影發展史上的一個個前進的臺階。
從第一人稱視角大特寫與第三人稱視角的轉換,代表的游戲的電影化敘事的到來。
從普通的CGI制作到純數字真人化制作,彰顯的是電影數字化時代的興起。
從《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引發并延續到《雙子殺手》的關于“電影感”、“超真實”的討論,實際上反映的是觀眾緩慢的觀影習慣接受史。
我們必須盛贊,他對于CINITY技術的推動,對于整個電影工業的具有開創性意義。
這些對于電影本體的思考、對于電影美學的本質突破引來的贊美也好、爭議也罷,消磨不掉的是李安破釜沉舟引領電影界新革命的勇氣。
青石電影編輯部 | 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