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ido影評,我愿意ido演員表
來源:《綠色中國》雜志
一直以來,在大家的概念里,李厚霖這3個字永遠都跟鉆石、跟商人連在一起。他說:“我確實是一個商人,在奢侈品行業打拼十幾年,有一點小小的成績,但是,我不希望自己僅僅是一個商人而已,而是希望能夠為這個社會,抱著‘盡本分’的心,多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不管是鉆石還是公益慈善,愛都是載體。”
如果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李厚霖,他希望是“真誠”,用最真誠的心去付出愛、傳遞愛、實現愛。
20年創業光陰,匆匆從指尖劃過,12年慈善之路,讓李厚霖收獲了更有意義的人生。不忘初心,心懷感恩,繼續前行。
文/綠色中國融媒體 記者 張志國
提到李厚霖的名字,很多人馬上就會想到鉆石,想到珠寶。沒錯,他就是從事珠寶行業20年的李厚霖,HIERSUN(恒信)鉆石機構創始人、董事長,中華慈善總會榮譽副會長,“I Do基金”創始人。
作為恒信鉆石機構的掌門人,李厚霖不僅帶領恒信鉆石機構從20年前的一間“鉆石宮殿”成長為一家擁有I Do、Ooh Dear、恒信影業等多個品牌的珠寶領軍企業,更是一手推動了鉆石文化在中國的發展。李厚霖不僅擁有成功的事業,還是一個對慈善事業不遺余力的慈善家。
一直以來,在大家的概念里,李厚霖這3個字永遠都跟鉆石、跟商人連在一起。他說:“我確實是一個商人,在奢侈品行業打拼十幾年,有一點小小的成績,但是,我不希望自己僅僅是一個商人而已,而是希望能夠為這個社會,抱著‘盡本分’的心,多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不管是鉆石還是公益慈善,愛都是載體。”
如果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李厚霖,他希望是“真誠”,用最真誠的心去付出愛、傳遞愛、實現愛。
“為了愛,我愿意”
“益”路漫漫十二年,初心所向、堅持不變
今年9月的一天下午,剛剛從西藏回來不久,現在已經很少接受媒體采訪的李厚霖接受了綠色中國融媒體記者的專訪。
李厚霖說他很喜歡《綠色中國》這個名字,面對記者,李厚霖分享了自己12年慈善公益之旅。
作為頗具商業天賦的企業家,李厚霖26歲那年創立恒信機構。經過20年的發展,該機構已成為擁有I Do、Ooh Dear、恒信影業等多個品牌,覆蓋珠寶、服飾、文化、互聯網、民族工藝、傳統文化等多個產業。
李厚霖投身公益,始于2008年。這一年的5月12日中國汶川發生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地震,李厚霖被慘烈的災情深深觸動,地震第三天,他便以個人名義向中華慈善總會捐款2000萬元,該筆捐款刷新了災后兒童救助個人捐款總額的最高紀錄。
此時的李厚霖,對公益慈善還僅僅抱有最簡單樸素的認知,2000萬該怎么用,他根本沒來得及問自己。考慮到李厚霖的企業家身份,以及他對公益的一片熱忱,時任中華慈善總會會長的范寶俊建議他成立專項基金,以便系統長遠地做好這份事業。李厚霖欣然同意,“這個有意思,有點小理性”。
但是,李厚霖并沒有用自己的名字或公司名稱為基金命名,而是選擇了“I Do”。“‘為了愛,我愿意’,既契合我們的品牌,聽起來也洋氣。”他說。
?
回顧李厚霖與西藏公益的緣分,從2008年9月,一封來自中國最海拔最高、最偏遠的一所縣級完全小學——措勤小學求助信開始,李厚霖便開始了持續性的公益援藏活動。
這封求助信,講述的是藏區孩子們參加全國統一考試,發現并不是平時習慣的手推油印試卷,因此不敢下筆,成績受到很大影響,詢問基金會能否捐贈一臺打印機。
西藏阿里地區常年風沙不斷,嚴寒季節長達9個月,人煙稀少,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之一,方圓3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著不到10萬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0.27人。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藏區的孩子們遠離父母和家園,穿越廣袤的無人區,匯聚到縣里的學校讀書。而所謂的縣,還不如內地一個村落的人口多。在這里,不要說打印機,能夠用上油印試卷都十分不易。”談及當時的情形,李厚霖向記者介紹。
這封求助信,讓I Do基金會和藏區的孩子們結下了不解之緣。李厚霖帶領I Do基金團隊趕赴西藏,為那里的4所福利院及小學帶去電腦、生活用品、學習用品等物資。
從這一年起,李厚霖及基金會團隊發起“愛心西藏行”公益項目,開始了對西藏地區孩子們的持續援助。雖然高原反應極為嚴重,但每次活動李厚霖都堅持帶隊參加。李厚霖說,他在所有人當中,高原反應最強烈的。有一次,他發生了最嚴重的腦水腫,差點死在山頂上。李厚霖說去過的人有99%的人,都不想再去了。但是李厚霖卻堅持了12年。
上一次帶隊進藏前,李厚霖被檢查出患有嚴重高血壓,但他還是決定“賭”一把。吃了一些降壓藥后,血壓稍有緩解,他又去了。措勤完全小學,海拔4700米,腳踩高原和頭頂高壓的李厚霖頭痛欲裂,“高壓二百二,低壓也有一百四五,醫生說你這樣就真的是在玩命了”。
多年來,李厚霖堅持每年去趟西藏,目的有二:其一,去阿里“轉神山”—這是一種莊嚴而神圣的活動;其二,親自帶領I Do基金做公益。
和西藏措勤縣達雄鄉小學的學生在一起
李厚霖說,有一種約定,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一種責任。去平均海拔4500米的阿里做慈善,是我跟阿里孩子的約定,也是12年來我們堅持進藏的動力。
12年來,李厚霖和他的I Do基金會團隊,在教育、助學、醫療及文化產業扶貧等多個范疇持續投入援藏扶貧工作,在西藏各類慈善公益捐助已經累計超過1500萬元,援藏扶貧事業總投入超過2200萬元。
他身體力行,發起“愛心西藏行”項目,每次親自帶隊進藏,總行程百萬公里,精準落地7縣,31所學校,4所福利院,先后對30000多名藏區兒童實施了包括助學、醫療、心理成長等方面的救助,將滿滿的愛播撒到了高原的各個角落。
12年公益援藏之路的日與夜,他與I Do基金會一起,為西藏地區帶來了切切實實的改變。從物質層面,讓孩子們吃飽穿暖,翻新校舍改變就學環境,解決老師孩子們取水難用水難的問題,喝上純凈水、用上熱水;從精神層面,關注孩子們的心靈成長、身心健康、視野拓展、藝術發展等多維度成長幫助。
“益”起成長12年
從做善事,到更好的做善事
小水滴計劃、暖冬行動、水車行動到電腦教室、高原圖書館、I Do合唱團……12年期間,I Do基金會的一個個項目,不僅見證了西民生活狀態的巨大變化,同時也記錄下了基金會自身與藏區孩子們的共同成長。
“小水滴,大夢想”李厚霖與措勤小狀元嘎瑪頓珠開啟新的約定
12年來,I Do基金會已經從當初項目單一、一對一的簡單模式,逐漸拓展完善,走向系統化、模塊化、升級化的多元公益模式,以期履行企業社會責任。這種變化,記錄著I Do基金會的發展成熟之路,也體現著李厚霖個人對公益價值問題的思考和探索。“一開始就是樸素地想為邊遠地區的孩子能做些什么,他們有什么需要就告訴我,我就竭盡全力去滿足,比如我們資助四川天邊小學的孩子下山讀書;為西藏、四川、甘肅等貧困地區的孩子建設愛心電腦教室,為當地學校翻新校舍,開展藝術教育等,這些我們都歸結為去他們夢想的守護。后來我們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去思考怎么才算是對他們更合理、各優化的幫助,我們也學習去用商業中的產品思維去設計項目模塊,去持續地運營一個公益項目。”李厚霖表示。
很多人都會在做公益這件事上問一個標準,“我覺得這個標準應該從兩方面來看,一是回歸到具體的個體上,他最強烈的意愿是什么?你對他所做的幫助是不是對他有價值;另一個評估的標準就是對社會是不是有價值。如果去評判一些公益力量設定太多的標準,就容易被束手束腳。”
用藝術滋養公益計劃升級
2019年9月6日的下午,一輛印著“I Do用藝術點亮夢想”的工作車駛入拉薩市特殊教育學校,沒有儀式、沒有掌聲、沒有哈達,剛剛在岡仁波齊完成連續13年轉山的李厚霖,帶著一身酸痛和疲憊走進了學校教室。課堂上,藝術家尤勇正帶著11位聽障兒童創作關于家鄉主題的長軸畫卷。李厚霖悄悄蹲下來,靜靜看孩子們創作,見到特別喜歡的作品,便拿出手機拍上一段。有孩子抬起頭,發現了這位“不速之客”是他們去年見過的李叔叔,驚喜地比劃著跟他打招呼,李厚霖也陪著孩子手舞足蹈,伸著大拇指一個勁兒地“說”,你們很棒。
這是由李厚霖發起的I Do基金會第十二屆愛心西藏行公益活動現場,李厚霖和他的團隊I Do基金會、以及六位藝術家一同帶著愛與美,從北京出發前往西藏,去為拉薩市特殊教育學校的孩子們帶去藝術夢想教育的升級體驗,“藝”起為打開孩子們夢想的通道而竭盡全力,他們用相遇來回答持續12年的承諾和想念。
9月9日,一場別開生面的藝術展覽在西藏拉薩特殊教育學校開展。它的陣容堪比國內頂級藝術展,云集了張永旭、尤勇、陳彧凡、陳彧君、肖江、王波等六位國內知名當代藝術家。然而,在那里他們并不是主角。操場上,六位藝術家帶領著朝夕相處的60名聽障兒童布展。油畫、水彩、水粉等不同類型的100余件作品,讓整個操場被藝術元素點染得斑斕絢麗。
李厚霖給記者講了三個小故事,I Do藝術一班在張永旭老師的帶領下,學習了關于色彩、冷暖、陰影等繪畫知識,并將這些繪畫技巧運用到了自己的創作中,孩子們卓越的藝術天分和學習能力也讓帶班的藝術家張永旭老師感嘆:“我覺得應該給大家一個聲音發出這樣一個信號,我覺得就是殘障這種詞其實不應該用在他們身上,他們很完美,他們根本不屬于殘障,他們只是他們的器官切換了一下而已。”
在I Do藝術二班,有一個活波的小姑娘她叫扎西拉姆,她有微弱的聽力,也能說一點話,她也就成了尤勇老師的貼心小翻譯。她從剛開始不敢畫畫,怕畫錯到熱愛上畫畫,并與老師和同學熱情交流,藝術成了特殊兒童融合世界的捷徑。對此,尤勇老師表示:“因為我們是藝術家,我們想用藝術來跟他們溝通,其實更多的是他們在用藝術在表達他們自己,我只是在旁觀,然后能夠稍微加一點點引導。但是我希望通過這幾天的努力,可以讓繪畫變成他們心中一個精神上的小小家園,他們未來不管從事什么,只要拿起畫筆來,就覺得還是可以開心,可以安靜下來,我覺得這就是最大的成功。”
而藝術家們的辛苦付出,也被這些雖然不能說話,心靈卻細膩無比的孩子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I Do藝術六班的王波老師分享了最讓他感動的故事:“晚上下課以后,我當時還看不懂太多手語,然后我就在黑板上寫了,’下課了明天見’,然后一個叫卓瑪的女孩子就很自告奮勇的上去用很歪七扭八的筆觸寫了幾個字,’老師,同學們說謝謝你’,那一刻我真的我特別感動,我覺得比我這幾天寫的所有文字都有力量。”
2019年,I Do基金會的第十二屆愛心西藏行,旗幟鮮明地開啟了“I Do用藝術點亮夢想”的公益旅程。
“藝術點亮夢想”西藏行
做藝術教育不新鮮,做藝術家支教也算不上首倡,包括做針對西藏兒童、以及邊緣特殊人群的藝術賦能,李厚霖和他的I Do基金會團隊自己也不是第一次干。
早在2011年,I Do基金會就啟動了藝術夢想計劃,攜手賈靜雯等明星,給北京周邊的打工子弟學校,開展藝術夢想課程。2012年,在西藏山南貢嘎縣昌果鄉小學,吉雄鎮中心校,措勤縣完小,普蘭霍爾小學,杰德秀鎮小學也開展了西藏兒童藝術教育援助項目。2016年,攜手李云迪及馬蘇,為海拔最高小學普瑪江塘小學捐贈圖書館及音樂教室。2016年同時在上海開幕的“I Do | 洹藝術生活空間”,則是李厚霖第一次嘗試通過積極的創意,將藝術、慈善與他的商業版圖進行融合的案例。I Do | 洹藝術生活空間里有一面特殊的慈善畫壁,掛滿由自閉癥兒童創作的繪畫作品正在展出、義賣中。當這些畫被賣出的時候,所得款項的60%將返還給作者,40%將進入星星雨教育研究所貧困家庭救助金。
在這里,李厚霖開始了他最初的思考:慈善組織的運作不是“錢”與“情”的較量,而是在愛的價值取向下,通過有效的商業模式來幫助其實現良性循環。在這里,I Do基金會嘗試以藝術為表現形式,通過平臺搭建成為眾多慈善機構的出口,用展覽+義賣的方式,讓慈善從被動捐款變為主動消費,在實現慈善機構自身造血、永續發展的同時,直接讓被救助者獲益,并喚起社會各界的關注。讓慈善變得可行、易行,更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良性鏈條。
這種嘗試在其后變得更加成熟,一個公益聯姻藝術,并通過商業賦能的雛形在李厚霖的指導下開始孕育。
首先從公益項目的執行上,I Do基金會精心挑選了拉薩市特殊教育學校作為實踐基地,并在三年里,投入大量資源,以藝術啟蒙教育為主線,以走進去的“藝術支教”、請出來的“藝術培訓”為執行手段,提升孩子們的美育素養及技能,拓展視野,激發夢想種子,促進困境兒童的全面發展,同時,支持有藝術天分的“未來藝術家”,勇敢追求藝術夢想。
在藝術領域,I Do基金會與當代唐人藝術中心、芳草地當代美術館、畫廊周北京、青年藝術100等藝術機構展開了公益合作,邀請了張永旭、尤勇、陳彧凡、陳彧君、沈敬東、高孝午、劉子寧、范學宜、肖江、王波等知名當代藝術家,陸續前往拉薩特殊學校開展藝術支教。
“藝術點亮夢想”藝術家王波班的宋佳慧
I Do基金會的藝術支教,不僅是藝術技法的專業性指導,更是從藝術啟蒙、藝術理念認知、思想眼界開拓等方面進行全方位藝術幫扶公益活動,通過交流、動手創作,發掘孩子的藝術潛力,帶領孩子們走進一個嶄新的藝術世界。如今,藝術家和孩子們經過3年的努力和積累,已經有近400幅優秀作品,完成了創作,一切蓄勢待發。
I Do公益藝術
愛與美構筑的理想慈善版圖
藝術無止境,公益無邊界,這二者在未來融合創新的空間很大,如果進一步借助商業品牌來一道完成跨界擴展,前景大有可為。
在三年的嘗試和實驗后,李厚霖更清晰地理清了自己的理想慈善版圖,從藝術、公益、商業品牌三駕馬車促進融合的方面做出積極探索。基于此,“I Do公益藝術”概念應運而生。
在李厚霖的格外關注下,一座位于北京798藝術區的500多平米專屬I Do公益藝術空間正在建設。在這里,他將啟動“I Do用藝術點亮夢想·西藏特殊兒童藝術作品展”線下大型展覽,并開展慈善拍賣活動,孩子們最純真的作品以及與藝術家共創的作品都將通過作品拍賣、衍生品義賣的形式為藝術夢想計劃籌集善款,也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這個群體,真正用藝術點亮夢想。
對李厚霖和I Do基金會來說,不僅要幫助這些具有天賦的藏區特殊孩子,未來想要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困境人群,就要從可持續的角度去思考公益項目的運行,引入更多的社會力量,不斷探索創新公益模式。
就像李厚霖自己在談及多年來踐行公益的心路歷程時,梳理出的一條公益發展路徑:公益1.0時代是授之以魚,你有什么問題我直接幫你解決;公益2.0時代是授之以漁,我給你一個解決問題的工具;公益3.0時代是自我“反哺”,這是公益的最佳目標。
對李厚霖來說,I Do公益藝術,就是他12年公益修行給出的最佳答案。以本屆愛心西藏行為起點,繼續積極整合一線的藝術家資源和有價值的公益項目,真正打通“公益”和“藝術”的壁壘,將專業的藝術創作活動帶入公益領域,并服務于公益項目的執行、提升、籌款、公眾教育和傳播,服務于藝術機構和藝術家個人的創作、展覽、拍賣、影響力升級,打造公益藝術生態閉環,將公益事業向“可持續”的方向推進,讓公益更共盈,讓藝術更益民。
“藝術點亮夢想”愛心西藏行探班
這是一條完整的公益輸血、造血、回血可持續循環發展道路。旨在幫助公益受助者有能力、有尊嚴的實現自我反哺公益目標,并促進公益力量良性循環。李厚霖覺得,讓受助者自我反哺,也許是公益的一種理想境界。這也是李厚霖構筑的理想公益版圖,“益”路漫漫,他選擇用愛與美叩響時代強音。
一個人的精神版圖,決定了他人生境界的寬廣、厚度既目的地方向;一個人修行的程度,反映了他上下求索人生歷程是否一脈相承的初衷所向;一個人的智慧預見,會由時間檢驗出真正的價值。對于恒信掌舵人李厚霖來說,商業、公益、藝術、信仰或許是他豐富人生閱歷中尤為突出的四條軌跡,萬般皆是修行法,凡事總持一心專,行者無疆,惟勇往直前。
李厚霖說:“我們不是國內最大的慈善平臺、不是最有錢的,也不是項目做得最多的,但我們每一個項目,一定都是最用心的。慈善一定要身體力行地去做,只有真正融入那個環境,真正與孩子們接觸,才能挖掘出孩子們的真正所需,才能感受到慈善給他人,以及你自己帶來的快樂。”
焦點人物
李厚霖
IERSUN(恒信)鉆石機構創始人及董事長、北京愛度公益基金會(I Do基金會)創始人
人生格言:為了愛,我愿意
李厚霖于1999年創立恒信鉆石機構,經過20年的創新、發展,已經成為擁有恒信、I Do、Ooh Dear等多個珠寶飾品品牌,同時覆蓋珠寶、服飾、文化、互聯網、民族工藝及傳統文化等多個產業的國內領軍企業。截至目前,IDo已在全國開設超過700家門店,遍布230余座城市,擁有100多萬真愛會員,并保持了從創建至今的盈利持續增長。在以發展為契機、打造領軍企業的同時,李厚霖還堅持以慈善為引領、回饋社會公眾,長期以來致力于承擔社會責任,將慈善理念貫穿于企業經營管理始終,積極投身公益事業,著力回饋社會公眾。并于2008年成立I Do基金會,完全獨立于I Do的商業活動,致力于慈善公益事業,I Do基金會不僅運營自身公益項目,還以專業的公益服務能力,為有志投身于中國公益事業的境內外企業、機構、影響力人物提供支持,助力其踐行帶來長久影響的行之有效的慈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