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電視劇下載-奮斗電視劇迅雷
一劇揭秘中國短道速滑奮斗史!武大靖、任子威背后的故事,電視劇《超越》來講
極目新聞記者 張聰
2月5日晚,北京冬奧會開幕后第一個比賽日,武大靖、任子威、范可新、曲春雨、張雨婷組成的中國隊奪得短道速滑混合團體接力冠軍,拿下中國代表團在本屆冬奧會的首枚金牌;2月7日,任子威再度爆發,在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決賽中拿下桂冠。
這些成績的背后,站著一支超強奧運冠軍團隊:從2002年拿下中國第一位冬奧會冠軍的楊揚,到2010年包攬女子項目全部金牌創造歷史的中國女子短道速滑隊,再到2014年表現絕佳的男子短道速滑隊……中國短道速滑一直在創造歷史。
本屆冬奧會,中國短道速滑健兒正在拼殺。而在熒屏,一部以中國短道速滑運動員成長史的電視劇《超越》,2月7日在湖南衛視開播了——中國短道速滑健兒到底是怎樣成長的?這部劇里,你可以找到許多運動員的“身影”。
據悉,《超越》由張曉波執導,李嘉任總編劇,李庚希、胡軍、沙溢、涂松巖領銜主演,馬麗、梅婷、童瑤特別出演,講述了短道速滑小將陳冕(李庚希 飾)從初創青島隊的隊員經歷蛻變與成長,最終作為國家隊運動員站上冬奧會賽場的勵志熱血故事。
作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重點指導項目,又入選由廣電總局組織開展的“我們的新時代”主題電視劇重點項目,《超越》在首輪播出時獲得新聞聯播、央視新聞、、新華社的大力推薦,“跳水皇后”吳敏霞也在社交平臺上向觀眾力薦該劇。
而在豆瓣,《超越》拿下8.2的高分,超越《開端》成為2022年開年至今評分最高的國產劇集。有網友被劇集每集結尾對現實運動員的采訪打動,更多人點贊該劇從挑選隊員到訓練、比賽“都不虛寫”的考究氣質,“看了之后真的上頭,遠超于期待值,看得我心潮澎湃、肅然起敬!”
而劇中對于短道速滑運動的危險性、競爭激烈性也有展現,這些描寫對于觀眾掌握短道速滑規則,了解運動員艱辛都有了良好的幫助。
在敘事結構上,相比以往體育題材作品,《超越》打破常規采用雙時空敘事結構,不僅生動展現了以陳冕為代表的年輕運動員們的成長蛻變之路,更以真實細膩的筆觸刻畫了中國短道速滑項目興起至今三十多年的壯闊歷史,側面折射出中國社會飛速發展的景觀與時代變遷的影子,宏觀中彰顯大時代、大變化、大跨越。
同時聚焦運動員、教練員、產業參與者、政府機構和社會各界人士,以真實力量貼近并呈現不同角色的生活軌跡和價值選擇,為觀眾描摹出冰雪運動的群像人生,呈現出深厚的生活底蘊和多元的情感層次。
隨著北京冬奧會各項賽事的進行,《超越》必將令更多觀眾了解冰上運動的魅力,理解運動員榮耀背后的艱辛付出,而劇集所傳遞出的“超越精神”不僅與中國奧運健兒的拼搏英姿隔空映照,更深刻詮釋了奧運精神的薪火傳承與豐富內涵。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
十年前的《奮斗》,就是一個偽烏托邦!
●●●
幾天前的一個晚上,一個學妹突然在微信上問我“xx,你已經二十幾歲了吧,超過20歲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啊?”
當下第一反應是想把她年輕的大臉按在地上踹,心說滾,隨手卻搪塞地回答“呵,沒啥感受,就是覺得自己年輕好看又有才華。”(才有鬼咧。)
她完全忽略我的回答,繼續說:”我馬上要20了,感覺自己要變成一把年紀又一事無成的人了。”
“哈哈哈”(心說:你現在是捧著一杯咖啡、站在窗前看著窗外流眼淚嗎?)
“你居然還笑得出來,我舍友為了這件事在廁所哭了半個小時。因為她是我們宿舍年紀最大的。”
“哈哈哈哈哈哈,這種情況除了請她吃吃喝喝,大概沒什么話是能安慰到她的。”
“哦,那算了,我沒錢。”
所以說,當代年輕人的迷茫、困惑、悲傷、不自由,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沒錢。
最近在懷疑這么一件事,是不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記憶力會變得越來越像金魚。
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這樣,睡前的時候偶爾我會去想一些過去的事情,但是每次翻來覆去對于過去20幾年的記憶都只有幾個特定的事件和節點。
在那樣的時刻,我突然有點理解學妹說的擔心自己一事無成的難受。
我嘗試著用不同的方法來回憶起更多事情。
有天晚上睡前,我給自己設定了一個時間節點:2007年。我開始試圖去回憶十年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07年,我印象最深的是有個周末的白天,電視機前的我編輯短信到山東衛視彩鈴節目,下載了《丁香花》《求佛》《秋天不回來》等十幾首熱門歌曲,順帶發送我和班上女同學的姓名如“郭靖+黃蓉”到河北衛視算了姻緣。
當天,晚上我媽回來拿過手機后被全球通短信告知欠費200。
我被打了整整一個晚上。
除了那場“大型家暴”,我發現自己想不起任何其他07年的事情。
我打開電腦試圖從07年的影視作品中,找回一些當時的記憶。
當然,07年的時候我腦子里其實是沒有電影這個概念的。對于我而言,電影無非就是“短一些的電視劇”罷了。
瀏覽了一圈后發現,07年唯一能讓我記住的是電視劇《奮斗》。
我對《奮斗》印象最深的有兩個地方。
一是我當時完全沒辦法理解為什么陸濤不喜歡美麗大長腿的富家女米萊,非要去愛短頭發的男人婆夏琳。
對的,十幾歲的時候我就是覺得短發女生是男人婆,差不多跟“屁股大比較能生孩子”是同一種迷信。
另一個是陸濤和他的朋友們一起住的舊工廠改造的房子,他們叫它烏托邦。一開始是夢幻烏托邦,后來是心碎烏托邦。
當時完全不知道這個詞啥意思,就是覺得真爽啊。
一群朋友們住在一起,沒人管你,里面還有臺球桌,籃球場,喝不完的酒,外面還能,每個人都有女孩子陪。
后來,烏托邦在大家生活都歸入正軌之后解散了,華子買了160的大房子,向南和楊曉蕓仍然在青年家園,陸濤去了法國。
十年后,關于這部電視劇的大部分劇情其實早就忘光了,唯獨那個烏托邦的概念一直跟著我陰魂不散。
兩三年前,我剛上大學不久。跟一群朋友一起做公眾號,自以為是地輸出著自己的觀念、分享著自己喜歡的書和電影。
我們一群人經常會沒完沒了地討論著畢業后或許大家可以一起開個店的想法。
一樓是書店咖啡廳,二樓是酒吧和小型livehouse,還有一堆的房間每個人都可以入住。
白天在樓下磨著咖啡豆看著書,晚上可以叫上一群朋友喝酒唱歌。
后來我發現,年輕人群體中,開個咖啡廳、養只貓的小資夢差不多跟禿頂油膩中年男人的二奶夢一樣普遍又難以實現。
年歲見長,我的那群朋友們,有人考研考公、有人畢業實習、有人回家鄉種了二畝多肉。
那個幻想,沒人再提起。
當然,這件事本身其實并不傷感。我們每個人其實從一開始就沒抱著什么堅定的希望覺得說這件事會成真。
前些天看了《我的職業是小說家》,村上春樹寫了這么一段往事。
“值得慶幸的是,那時候年輕人開店不像現在這樣耗費巨資,所以和我一樣”不想進公司上班“”不愿向體制搖尾乞憐“的人們,就到處開起小店來,諸如咖啡館、小飯館、雜貨店和書店。
我的小店周邊也有好幾家同齡人經營的店。血氣方剛、貌似學生運動落魄者的家伙們也在四周晃來晃去。
整個世間好像還有不少類似”縫隙“的地方,只要走運,找到適合自己的”縫隙“就好歹能生存下去。那是一個雖然事事粗枝大葉,卻也不乏樂趣的時代。”
那個時刻,突然發現即使十年過去了,我還是依舊向往著那個電視劇里構造的偽烏托邦,還是向往著村上筆下的爵士樂、做飯、夢境、酒吧和獨立自強的姑娘們。
●●●
所以,現在放下手機認真回想一下關于2007年,你的記憶里有什么?
留言區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