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淑娥(中)在生產車間開展技術攻關。(資料圖,受訪者供圖)
實驗室中的她,是精益求精的材料科學家,憑借突破性的技術創新,研發出多項高性能鋼材,助力國產裝備輕量化升級;生產一線的她,是傳道授業的行業導師,所帶領的板帶研發團隊全部競聘成為項目首席研究員,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履職中的她,是心系產業發展的全國人大代表,為鋼鐵行業綠色轉型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奔走建言。
“鋼鐵不僅是‘工業糧食’,更是大國競爭力的基石。”胡淑娥對記者說。深耕鋼鐵材料研發30多年,從實驗室到生產線,她始終專注于新材料研發與技術轉化。她主導開發的高強度耐腐蝕鋼板等產品打破了國外壟斷,為中國高端制造業鍛造出堅實的“鋼鐵脊梁”。
山東作為工業大省,鋼鐵產能位居中國前列。胡淑娥長期關注新材料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2023年,她提出關于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需求,推進鋼材生產向高品質綠色化轉型的建議。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她再次呼吁“大力推廣鋼結構住宅,促進鋼鐵業、建筑業低碳融合發展”。
過去一年里,為推動鋼結構住宅的發展,胡淑娥幾乎跑遍山東。她說,在這個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并不是技術問題,而是觀念的轉變。“很多人對鋼結構住宅還存在誤解,認為它不如傳統建筑安全可靠。”因此,胡淑娥不僅要做技術上的指導,還要做思想上的溝通者。
“我希望用自己專業所長,解決鋼鐵產能過剩的現狀,為鋼結構住宅找到更多落地的可能性。”胡淑娥說。
2024年,她開始走出實驗室,走遍山東近百個住宅區,實地調研鋼結構住宅的應用前景和挑戰。
隨著2025年全國兩會的臨近,胡淑娥正圍繞新材料產業布局與低碳轉型的話題完善建議。今年,她將目光聚焦“雙碳”目標下的產業變革,提出積極應對碳關稅的建議。
“我們應該把碳約束轉化為創新動能,讓中國鋼鐵‘既強又綠’。”胡淑娥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