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3日,山西大同,游客在云岡石窟第20窟前參觀。(資料圖,無人機照片) 中新社記者 武俊杰 攝
過去一年,杭侃走進高校推動云岡學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通過展覽助力云岡石窟“走出去”,構建云岡國際傳播體系。
2024年3月,“北大講堂·云岡”青年創藝工坊項目啟動,該項目將開展舞蹈、影像、數字新媒體、藝術設計、志愿講解員五個美育方向的探索與實踐,旨在為青年學子打造跨專業、跨學科、跨校際的合作發展平臺。
5·18國際博物館日這一天,“云岡石窟歷史與藝術展”走進中國人民大學,杭侃希望與該校在考古學、古代史、宗教哲學、文物保護與修復、數字人文等優勢學科展開合作。
同年8月,北京大學留學生及港澳臺學生交流實踐基地在云岡研究院揭牌,此舉將為北京大學留學生和港澳臺學生學習研究云岡石窟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搭建平臺。與此同時,等比例還原的云岡石窟第12窟以及50余件云岡石窟文物走進鄭州博物館,完成“山河握手”。
2024年末,“芥子納須彌:云岡石窟藝術特展”在臺灣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展出,展覽借助數字技術,許多展品系首次亮相。“云岡藝術能夠在臺灣佛光山展覽是我們大家共同的心愿,對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合作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杭侃說。
在臺灣期間,杭侃與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代表云岡研究院和臺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共同簽署合作交流協議備忘錄。雙方在文化、文物與人才領域開展交流合作,共同舉辦特色展覽,宣傳中華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
2025年全國兩會即將舉行,杭侃提出“關于對文物保護單位進行分級評估、文化闡釋和有序開放的建議”。
2024年,山西省重點監測景區接待游客人次、經營收入分別增長16.9%、11.3%。隨著游戲《黑神話:悟空》爆火,隰縣小西天、應縣木塔等景區流量出圈,全國多地都在推動文旅深度融合,這也給文物保護單位的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杭侃認為,在文旅的火爆中,一些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如基礎設施不到位、文化闡釋不足等。云岡石窟景區參觀人數從2023年的303萬人次增加到2024年的450萬人次,高峰時幾次被迫停止售票,游客的持續增加給景區運營和文物保護帶來壓力。
“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資源,我們的利用要以保護為前提,實現文化遺產的代際傳承。因此,建議對文化遺產資源進行分級評估,在評估各方面條件的基礎上,有序開放,這樣才能保證文化遺產的利用在合理范圍。此外,應加強各個開放文物點的價值闡釋,以遺產價值的系統闡釋作為基礎,才能在建設文化強國中發揮更大作用。”杭侃說。
【記者手記】文物守護人的“隔空相遇”
我初次采訪杭侃是在2021年,那一年,他從北京大學來到云岡研究院,關于他的第一篇采訪報道便刊發在中新社“東西問”欄目——《杭侃:云岡石窟何以體現中外文化交流史》。他引經據典,文稿中洋洋灑灑盡顯其學者底蘊,在海內外獲較好傳播效果。
杭侃總是出現在云岡石窟的客群中,他和潘峰就是如此偶遇。
1910年至1935年間,云岡石窟遭遇佛像盜鑿,這些流失海外的造像分散在日本、法國、美國等國。1929年9月,考古學家常惠只身一人前往云岡石窟調查佛像被盜情況,并將丟失的96顆佛首所在位置用紅漆編號,此后學界也將此舉命名為“常惠編號”。
潘峰是常惠的孫女,她在得知爺爺的事跡后,專程來到云岡石窟追尋先輩足跡。在此期間,正在云岡石窟走訪調研的杭侃與潘峰偶遇,讓那段近百年前的往事變得鮮活。2024年,有關“常惠編號”的歷史照片出現在《金石不朽——圓明園與云岡文物尋護紀》展覽中,幾代文物守護人在云岡石窟“隔空相遇”。
2024年7月,我隨同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曾孫女梁周洋一同“重走梁林路”,我們在云岡石窟與杭侃再次相遇。交談期間,杭侃還不忘提醒梁周洋,“可以去看一下第38窟,當年林徽因在那拍過照”。作為美國世界建筑文物保護基金會(WMF)理事,梁周洋希望借助WMF的力量與云岡石窟展開國際合作,杭侃對此充滿期待,也希望借此擴大中國石窟寺的國際影響力。(中新社記者 胡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