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9日,朱松純在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行律缬浾?崔白露 攝
朱松純認為,目前,人工智能在數字領域的應用較為普及,人們能便捷地用其制作音樂、動畫、短視頻等。未來五至十年,機器人、無人駕駛等產業或將實現規模化生產和盈利,深刻影響人類生產生活。
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也成為全球科技競爭制高點。對此,朱松純表達了對中國發展人工智能的信心?!爸袊鴵碛休^為完整的實體經濟產業鏈,涵養了大量青年科技人才,這些都為人工智能技術和應用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和人才儲備?!?/p>
作為一名科學家兼教育者,朱松純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創立“通班”,著力培養復合型、創新型的人工智能人才,以打通校際壁壘、學科邊界,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今年政協大會期間,他將重點聚焦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學術陣地建設等議題。
“未來的科技人才,既要具備足夠的科學知識和創新能力,也要心懷人文社科的溫度,全社會應建立科學的人才培養和評價體系,促進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同發展?!敝焖杉冋f。
他還表示,人工智能的高質量發展,不僅在于技術領先,還在于推動構建更具有人文關懷的文明范式。
“人工智能的本質是研究人?!敝焖杉冋J為,中國古代思想中蘊含了豐富的哲學思想、價值觀念,如儒家文化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等,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人工智能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價值認知體系,有助于促進人工智能“自主價值”與人類社會倫理一致,實現“為機器立心”的目標。
“面對未來人工智能的巨變,要思想自主、文化自信,將技術發展、人才培養、產業方向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高質量發展道路。”朱松純如是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