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軍用法國援助的卡車炮開火。圖/美國《福布斯》雜志網站
比如北約制式155毫米炮彈,雖然歐洲抽調庫存、加緊生產,3年來一共才給了烏方100萬發,不及美國的三分之一。
據路透社報道,烏軍每天發射6000發155毫米炮彈,年消耗約200萬發。美國一旦斷供,歐洲最多只能滿足烏軍六分之一的炮彈需求。
歐洲為何如此“拉胯”?
英國廣播公司指出,由于承平日久,冷戰結束30多年來,歐洲軍力不斷削弱,嚴重依賴美國充當“拐棍+保護傘”。
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報告稱,美國貢獻了北約一半以上的戰斗機和攻擊機,而在情報、防空、電子戰和空中加油等關鍵領域,歐洲更是離不開美軍支持。
由于欠賬太多,歐盟估計須追加5200億美元投資才能滿足國防建設需求。而這筆錢誰來掏、各國掏多少、具體怎么花,都是難題。
而且,“砸錢”也無法立竿見影。愛沙尼亞軍方稱,僅援烏炮彈一項,將年產量從30萬發增至210萬發,歐洲就要數年時間。
除了資金和武器裝備,歐洲還有個麻煩——兵力嚴重不足。
英國廣播公司稱,要形成有效威懾,歐洲至少得派遣20萬軍隊前往烏克蘭,部署在長達1000公里的俄烏接觸帶沿線。
但眼下,歐洲湊不齊所需兵力的三分之一。《泰晤士報》披露,現在的英軍,連維持一支6000人的部隊海外作戰幾個月都頗感吃力。
其他歐洲國家情況也不樂觀,因為沒有轉入戰時狀態,大規模征兵存在諸多困難。而就算擴軍目標達成,又該怎樣整合這支龐雜的力量呢?
外媒稱,歐盟曾計劃擴編50個旅,新增30萬軍人,但如何將“歐洲人組成的軍隊”變為真正的歐洲軍隊,誰心里都沒譜。
據歐洲新聞網報道,情急無奈之下,歐洲甚至有聲音認為,應讓法國撐起“核保護傘”,這樣其他國家就不用大費周章地擴軍備戰了。
法國總統馬克龍則呼吁歐洲各國大幅增加國防開支,將軍費占GDP的比重提升至3%以上。
或許正因為亂象難解,英國首相斯塔默才會在打造“自愿聯盟”的同時反復強調,“這項努力必須得到美國大力支持”。
這可好,一切又重歸原點:特朗普會支持烏克蘭繼續打下去嗎?而對于這個問題,恐怕歐洲自己也沒有答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