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雙奧之城 非遺之家”冰雪非遺秀——非遺+旅游資源展示與對接活動在北京非遺體驗中心舉辦。圖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北京面人郎”傳承人郎佳子彧制作面人,并展示面人版哪吒。 中新社記者 易海菲 攝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建水紫陶燒制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田靜是其中一員。去年,她向大會提交關于將非遺充分融入學校美育課程體系的提案引起廣泛關注。現在已有一些學校常態化開設非遺課程。
深耕刺繡領域40多年的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大學蘇繡藝術研究院名譽院長姚建萍也是親歷者。去年,她向大會提交了關于加強非遺與旅游融合標準化的建議,被全國人大常委會列為重點督辦建議。相關部門正在積極推進非遺領域標準化建設。
今年,姚建萍聯合成新湘等多位代表發起建議,推動蘇繡、湘繡、蜀繡等中國名繡聯合申遺。“繡娘”們表示,要全面收集針法、工藝、傳承譜系等資料,梳理技藝體系,提煉文化符號,為刺繡的保護傳承提供內生動力。
在代表委員看來,讓非遺不斷“煥新”,關鍵在于“指尖”觸達心間,引起更多共鳴。
一方面,要為技藝注入青春氣息。
“我們針對不同年齡段的青少年創編了校園華佗五禽戲。”陳靜說,“小學版”突出猴、虎等動作形態滿足孩子好動需求,“初中版”則注重調整身體姿態,幫助學生緩解可能出現的駝背、近視等問題,分層創新讓五禽戲更受師生歡迎。
在“千年瓷都”景德鎮,越來越多年輕人成為陶藝工作室主理人。全國人大代表、景德鎮陶瓷大學陶瓷文化高等研究院教授劉文斌建議,增強數字化記錄、虛擬展示與傳播平臺建設,使年輕人有更多實現自我個性表達的空間。
還有代表委員提出,應支持院校建設非遺實訓基地、資源庫等,推動職業教育與非遺傳承融合發展。
另一方面,要讓傳統文化融匯中西。
5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外,受邀旁聽中國兩會的約旦駐華大使胡薩姆·侯賽尼遇到全國人大代表、景德鎮市委書記胡雪梅,談起陶瓷文化頭頭是道。據知,青花瓷的繪制原料是來自阿拉伯地區的“蘇麻離青”,歷史上景德鎮也為歐洲定制過“克拉克瓷”。瓷器見證了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
劉文斌認為,工藝術語、技藝流程、文化內涵的國際表述缺乏權威翻譯與規范化標準,不利于陶瓷文化國際傳播,他建議與DeepSeek(深度求索)等平臺合作開發“陶瓷非遺術語多語種數據庫”。
“最重要的是找到文化根部的力量。”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說,扎根本土汲取創作能量,并將本土文化基因與人類共通部分相結合,再用鮮活的藝術表達方式呈現出來,就會受到更多歡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