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頭村一景。陳小靜 供圖
蛻變的背后,離不開村民們的辛勤耕耘。全國人大代表,源頭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陳小靜指出,應當推動AI、生物制造、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譬如,利用新興技術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發展智慧農業;依托低空飛行,開發鄉村旅游的新業態等”。
不止源頭村,鄉村旅游正成為浙江多地實現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金鑰匙”。連日來,地處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的浙江嘉善繆家村內,碧云花園景區鮮花初放。為迎接春日“江浙滬周邊游”旺季,繆家村開足馬力整合文旅資源。
游客紛紛打卡,“網紅村”應運而生。然而,讓“網紅村”成為“長紅村”并非易事。全國人大代表,繆家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陸榮杰在兩會前期走訪調研多個鄉村,腦海中繪制出一張長三角“村游”地圖,讓鄉村可持續發展。
“長三角區域鄉村生態環境優美、村與村之間聯系緊密,有抱團發展先天優勢。倘若進行鄉村整體運營,能夠避免同質化。”陸榮杰期待地說,不同鄉村各有特色,串珠成鏈可以實現共同富裕,對于不少地處特色區域的鄉村來說,亦可如此謀劃。
全國人大代表,紹興市柯橋區漓渚鎮棠棣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劉建明也強調鄉村振興避免同質化的重要性。放眼棠棣村,其以花聞名、以花為業、以花致富,95%的村民從事花木生意、95%的收入來源于花木產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發展“花路”。
“當前一些鄉村項目建設偏重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整治,突出本地產業特色、文化特色以及收益性高、成長性好、持續性強的產業項目較少,難以形成‘一村一品’的高質量知名品牌。”劉建明建議,要根據資源稟賦和發展潛力,制定鄉村差異化發展策略,避免“一刀切”,同時建立健全“千萬工程”的后續管理機制,明確管理責任和維護資金來源,確保可持續發展。
從“先行”到“先成”,鄉村振興的浙江經驗正在全國多地播種、結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