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 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習近平從三個維度再作闡釋。
——抓科技創新。
歷史和現實反復證明,只有實現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才能真正釋放向“新”而行的原動力。
對科技成果轉化,習近平一直念茲在茲。2024年6月在青海考察時,他要求“堅持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兩手抓”。今年2月在吉林,他又提到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5日在江蘇團,習近平再度強調,要著眼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
——抓產業創新。
今次,習近平指出,要守牢實體經濟這個根基,堅持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新賽道并重。
此前,關于如何處理好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新”與“舊”的關系,習近平曾反復闡述。他專門提到,“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新舊發展動能平穩接續轉換。
2024年制造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8%,明顯快于投資整體增速;原材料工業、工藝技術裝備水平穩步提升,綠色數字轉型加快;低空經濟、人工智能加速崛起……中國產業創新的具體實踐,印證了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比翼齊飛”的發展路徑。
——抓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
習近平提出,“要搭建平臺、健全體制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
科技創新是產業創新的內生動力,產業創新則是科技創新的價值實現,兩者深度融合可達到“1+1>2”的效果。
江蘇創新藥研發實現突破、浙江“六小龍”火爆出圈、上海國產大飛機“再添新丁”……不少地方“創新之花”已結出“發展之果”。
讓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走向市場;統籌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上闖出新路,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一幅中國經濟向“新”而行的壯闊圖景漸次展開。
這個春天,習近平在兩會時間就中國經濟創新發展作出有針對性的新指引。透過這些論斷,外界可從中進一步感知中國的發展脈絡和前進方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