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汪筱林研究員在辦公室查看專業繪制的悟空翼龍科化石標本頭部復原圖。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
2009年,中巴古生物學家合作研究命名了悟空翼龍科,這一類群此前共發現3屬5種,包括李氏悟空翼龍、模塊達爾文翼龍、玲瓏塔達爾文翼龍、粗齒達爾文翼龍和中國鯤鵬翼龍。坎波斯達爾文翼龍的發現,進一步豐富了悟空翼龍科的多樣性,為研究該類群的系統發育和演化提供了新的證據。
悟空翼龍個體發育或具獨特性
論文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程心副教授介紹說,坎波斯達爾文翼龍化石標本是一件近乎完整的成年翼龍骨架,僅缺失尾部末端和后肢部分。
坎波斯達爾文翼龍保存了悟空翼龍的典型特征,如愈合的鼻眶前孔、向后傾斜的方骨、加長的頸椎等。坎波斯達爾文翼龍區別于悟空翼龍類群其他成員的特征主要包括:前上頜骨嵴起始位置接近鼻眶前孔前緣;前上頜骨嵴的背緣幾乎呈直線,而且缺少較大的背向突起;前上頜骨嵴的側面光滑;上、下頜兩側分別具有18顆和14顆牙齒;翼指骨的第四指節短于第一指節。
程心認為,通過對這一翼龍新種化石的研究,表明坎波斯達爾文翼龍的一些頭部骨骼在個體發育很晚的階段才會愈合,顯示悟空翼龍科成員的個體發育可能具有其獨特性。
繼續對翼龍化石開展合作研究
汪筱林說,過去20年里,在與早白堊世(約1.2億年前)熱河生物群分布區相鄰或相近的一些地區,如遼寧建昌和凌源、河北青龍和內蒙古寧城等地,發現了時代稍早的晚侏羅世燕遼生物群。
燕遼生物群的翼龍類大多表現出原始非翼手龍類的形態特征,如蛙嘴翼龍類的寧城熱河翼龍和掘頜翼龍類的強壯建昌頜翼龍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悟空翼龍科的發現,它們兼具非翼手龍類(如發達的第五腳趾、長尾等)和翼手龍類(如愈合的鼻眶前孔、加長的頸椎等)的鑲嵌特征,被認為是非翼手龍類向翼手龍類演化的過渡類群。
程心指出,在古生物合作研究中,中國和巴西學者對悟空翼龍類的生殖方式、腭區結構、頭飾形態和食性等方面,已取得一些重要研究進展:悟空翼龍類具有兩個功能性的輸卵管,一次可以產2枚卵;悟空翼龍類腭區結構更接近于翼手龍類;頭飾的形態、發育位置是悟空翼龍類屬種間的重要鑒定特征,而非性雙型的標志;悟空翼龍類食魚,并且具有將魚鱗等難以消化部分以食團方式吐出的習性等。
汪筱林透露,在坎波斯達爾文翼龍及之前燕遼生物群和熱河生物群翼龍類群,以及哈密翼龍動物群等研究基礎上,中國巴西古生物團隊后續將繼續對兩國發現的翼龍化石開展合作,尤其是對翼龍類的系統演化、生活方式、生存環境和全球對比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