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檔在田田幫助下繪制的玫瑰花美甲。(受訪者供圖)
“AI技巧換英語口語”——“95后”市場專員方文雨與搭檔的“技能互換”頗具實用性。她通過網絡聯系到一名英語培訓老師,雙方在咖啡館互教互學,利用業余時間提升職場競爭力。
“搭檔口語流利,幫我糾正了發音,還陪我練習日常對話,讓我在開會時更自信了。”談到參與初衷,方文雨坦言:“花錢買課像開盲盒,技能互換既能學知識,又能交朋友,何樂不為?”
“技能流動”打破社交圈層
“知識搭子”流行的同時,也為代際交流推開一扇新窗。
“教我腌泡菜的可能是樓下四川阿姨,教我修電路的或許是小區保安。”1998年出生的深圳獵頭“筍加鮮”(筆名)在家中組織“技能交換”飯局,邀請不同年齡、職業者分享經驗。在最近一場飯局中,參與者陳阿姨教“95后”們毛線編織,她的丈夫則帶年輕人體驗傳統面食制作。
“看著商老師熟練揉面、搟面,大家都驚嘆不已。”“筍加鮮”感慨,這不僅是知識與技能的互換,更是生活經驗與人生視角的流動。“不同的年齡段和身份的參與者關注的內容是不一樣的,初入職場的人希望獲得一些人生的答案,而有一定生活經歷的人更加包容,在飯局中更多扮演一個傾聽者。”
他未來計劃開展更多主題活動,“讓被折疊的經驗和智慧重新流動起來”。
記者梳理發現,以“技能交換”為主題的各類活動持續增多。上海“積極老去行動小組”已發起十余場代際“技能交換”活動,包括智能生活入門課等時髦內容;同濟大學社團發展管理中心計劃于近期舉辦“技能交換市集”;廈門大學舉辦“技能交換日”活動,助參與者在交流互動中拓展認知。
然而實踐中的“翻車”事件亦不少見:有網友吐槽搭檔教學敷衍,或遭遇“半途而廢”;更有人發現所謂“編程高手”連基礎代碼都寫不利索。
天津社會科學院經濟分析與預測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董微微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技能交換”現象的出現,反映了知識經濟時代下年輕人對知識共享、社交鏈接和個性化學習的需求。通過跨界組合打破學科壁壘,既能夠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也能通過教授自身技能實現價值認同,形成“雙向獲得感”的“互惠效應”。
董微微同時提醒,另一方面,要警惕“技能交換”的潛在影響,由于不同技能主體的信息不對稱,存在夸大技能水平、教學能力不足、知識產權糾紛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