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河南洛陽白草坡東漢陵園遺址發現的鐘虡類建筑遺址。洛陽市考古研究院供圖
該考古項目負責人王咸秋介紹,2024年,考古人員主要發掘石殿、鐘虡兩處陵寢建筑。其中,石殿位于封土東側,鐘虡位于石殿東南側。
“鐘虡由兩處長條形夯土臺基和一處房址組成。”王咸秋介紹,西側夯土臺基中心發現4處大型石柱礎,石側壁多有題記,共發現11處,格式與以往東漢陵區內發現的黃腸石題記相近,包含有石工姓名、規格尺寸、年號等信息。東側夯土臺基中心發現4個柱洞,并與西側夯土臺基中心線上的柱礎基本對應。
王咸秋介紹,鐘虡是用以懸掛樂鐘的特殊功能性建筑,秦漢時期在都城的宮殿前面設有鐘虡,是帝王身份的重要象征。
“根據文獻記載,東漢帝陵首次在陵園內設鐘虡,在陵墓祭祀中有鳴鐘的儀式,顯示了東漢時期陵墓祭祀地位的上升。但在以往秦漢時期都城和陵墓的考古工作中,均未發現鐘虡類建筑。”他認為,此次白草坡東漢帝陵首次發現該類建筑,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此外,考古人員在鐘虡柱礎石上發現“元嘉二年”題記,為陵主的確認提供直接證據。王咸秋介紹,黃腸石為提前制作,能反映建筑始建年代的上限,因此白草坡東漢帝陵鐘虡的始建年代應在“元嘉二年”以后。洛南六座東漢帝陵中,桓帝宣陵的年代最晚,因此陵主應為漢桓帝劉志。
王咸秋表示,此次考古發現意義重大,首次發現秦漢時期的鐘虡遺址,為該類建筑的研究提供重要材料,為研究東漢禮樂制度與陵寢文化演變提供實物依據。結合文獻與出土文物,進一步厘清了東漢洛南陵區的帝陵分布與歷史脈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