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琨設計的觀鳥塔效果圖。 滇池風土藝術季主辦方 供圖
2023年夏天,劉家琨第一次來到撈魚河公園。與之同行的楊雄回憶,“走在機耕道上,陽光順著樹隙打下來,落在劉老師的身上。航拍升起,我們看到樹林中停滿白鷺。被眼前生態和諧的場景打動,他回去后便答應為滇池設計一個生態建筑。”
楊雄眼中,劉家琨的作品浪漫又極盡詩意。“他希望搭建一條通往森林高處的步道,讓人游走其中,又隱匿其間,靜靜地觀看鳥類的生活。”面對敏感而脆弱的濕地環境,劉家琨提出“以消失為目標”的設計策略。
觀鳥塔選點于滇池湖濱生態紅線之外的公園機耕道上,采用懸浮式鋼結構基礎,僅以點狀接觸地面,避免碾壓原有植被;螺旋形態的塔身從3至4米高的杉樹開枝層盤旋至12米冠層;建筑材料特別選擇竹材、再生木材與低干預涂料等,并通過預制模塊化組裝,避免機械噪聲驚擾鳥類棲息,真正實現“建造即保育”。
觀鳥塔建構智慧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古滇文明,劉家琨從滇池流域出土的干欄式建筑遺存中汲取靈感,將古人“離地而居”的生態智慧轉化為現代力學語言。他聯手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結構工程師張準,在只打淺層地基的基礎上,通過三角形穩定體系消解傳統高塔的笨重感,使塔身上部體量呈現出舉重若輕的漂浮狀態。
“觀鳥塔是劉家琨在云南的第一個作品,也是他獲獎后最惦記的作品之一。”劉家琨老友、昆明當代美術館館長聶榮慶認為,觀鳥塔與劉家琨其他功能性為主的建筑不同,是他通過建筑設計對自然的純粹表達。作為藝術季撈魚河濕地藝術板塊的策展人,聶榮慶表示,“觀鳥塔將向人類展示滇池生態環境中最華彩的部分,是一個有里程碑式效應的設計。”
正如劉家琨曾說,“建筑應該揭示一些東西,它應該概括、凝練和展示地方的內在品質。它有能力塑造人類行為和營造氛圍,提供寧靜和詩意的感覺,喚起同情心和仁愛,培養休戚與共的社區意識。”面對滇池,他同樣用建筑闡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保護理念,喚醒人們對于自然的感知。
藝術季主策展人、上海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基金會秘書長丁楓表示,藝術季結束后,藝術家們留下的作品仍在陸續建設。“與滇池保護的可持續相呼應,我們希望藝術季給滇池保護和周邊發展帶來可持續的影響力,通過融匯周邊居民、社區、各國藝術家等力量,共同探尋家園與未來的方向,不斷找到平衡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更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