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油田的技術人員在杏南油田試驗電控注水技術 王立峰 攝
大慶油田注水開發已超60年,如今平均含水率超95%,進入特高含水開發后期。注入井層間差異大、平面矛盾突出,部分區域注入井時率低,無效注水成了油田開發的“攔路虎”。分層注水雖能解決這些難題,但常規注入井測調時,測試工具需反復起下,調配難度大、效率低,資料還不連續,難以滿足精準挖潛需求,測試需求與人員短缺的矛盾也日益尖銳。
為突破困境,大慶油田技術人員開啟了電控注水技術的攻關之旅。“電控注水技術的核心,是給注水井裝上‘智能大腦’。”劉雙新介紹道。他們將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智能控制技術與注水開發技術深度融合,和生產廠家攜手,成功研發出井下智能配水器。以“流量+壓力”雙向編碼傳輸取代傳統壓力編碼傳輸,注水量測試調節精度大幅提升。
這項技術的工作原理并不復雜:地面調控發出指令,電纜供電并傳輸信號,控制井下配注器實現分層壓力測試與流量調配。這一變革帶來諸多優勢:細分層間距不再受投撈限制,分層更精細;實時連續錄取流量及壓力,資料更精準;可隨變隨調無需測調設備,調整更精確;自動化調節單井生產參數,用工更精簡。單層最小配注水量可達5方,單層調配精度達±10%,使用壽命超5年。
如今,電控注水技術已在杏南油田130口井應用。“以前常規水井調整注水量,得好幾個人上井作業,3天才能完成,特殊井測調成功率還低。”技術人員滕海濱感嘆,“現在,一個人在電腦前,兩小時就能完成遠程配水調節,太方便了!”注水合格率較常規提高近20個百分點,測調效率提高7倍以上,人員和設備投入大幅縮減。
電控注水技術還實現了多種自動化控制功能,自動程控、巡檢、測壓、報表、校準等,為數字化油田建設添磚加瓦。雖然還處于前期推廣階段,但它帶來的便捷與高效,已看到了油田未來發展的新希望,開啟了大慶油田從“手動”注水邁向“自動”注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