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港灣式”泵池施工現場。胡蓉 攝
被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三面包圍的民勤,屬國家地下水嚴格控制區,因氣候干旱,過去綠洲農業長期過度依賴地下水灌溉,導致水資源儲量匱乏。當地沙質土壤透水性強、生態補水難度大,疊加歷史遺留的超采問題,形成地下水治理“先天不足+后天壓力”的復雜困局,水資源供需矛盾成為綠洲生態與農業發展的核心挑戰。
近年來,民勤縣通過示范推廣“港灣式”地表水泵池系統,將傳統灌溉方式與智能調控技術深度融合,形成“蓄引結合、水網聯動”的節水網絡。這種新型泵池依托智能化監測設備與動態調配算法,將季節性河道水、灌溉尾水等分散水源“串珠成鏈”,構建起可循環利用的“地表水銀行”體系,有效推動農業灌溉從粗放抽取地下水向精準調配地表水轉變,實現了地表水、地下水“雙源互濟”,生態治理與生產節水的協同增效。
“該模式標志著民勤治水思維從單一工程治理向科技精細化管控的跨越式升級。”民勤縣水務局副局長趙興彥表示,“港灣式”泵池采用模塊化分倉設計,通過蓄水區、沉淀過濾區、智能調控區的有機聯動,實現地表水的動態調節與精準配給。這項創新已初步建立“智能泵池+數字渠系+精準灌溉”的技術矩陣,使民勤在西北寒旱農業生態節水灌溉體系建設中成為技術輸出地,其經驗正在向河西走廊其他生態脆弱地區推廣。
此外,民勤縣通過采用“低能耗設計+農藝融合”的方式,集成“港灣式”泵池、低壓管灌、智能滴灌與水肥藥一體化技術,形成“精準蓄水—低壓輸水—按需供水—營養同步”的農業節水閉環,并依托智能化管控平臺,借助土壤濕度傳感器收集的數據,結合氣象信息,對灌溉進行動態調節,讓每一滴水“精準滴灌、肥藥同施”,使農業用水效率實現系統性躍升。
據統計,這套“泵池中樞+末端節水”閉環系統已在民勤縣5萬畝耕地中推廣應用,配套的智能監測平臺可實時調控區域內泵池的出水參數,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一池一策”動態管理。年均可節約農業用水達數百萬立方米,有效提升區域農田灌溉效率,為當地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