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相望:中日韓民間認知與友好交流之路”研討會11日在濟南舉辦。孫婷婷 攝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山東大學講席教授、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張蘊嶺作題為《對中日韓民間認知的思考》主旨報告時表示,在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下,中日韓三國需要尋求以合作為導向的“求同存異”。“2025年-2026年為中日韓文化交流年,三國必須構建獨特的對話機制,走和平合作發展之路。”
“我們必須承認韓中兩國在價值觀、歷史文化、體制等方面存在的相同點和差異點。”韓國高麗大學亞細亞問題研究院中國研究中心教授李正男認為,在“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基礎上,韓中應在貿易、衛生、氣候變化、海洋、文化、民間交流等共同利益領域深度拓展合作。
多位專家學者關注到青年群體在促進友好交流中的積極作用。韓國首爾市立大學教授尹鐘錫認為,當前,韓中日都正經歷快速老齡化、出生率下降與人口減少的結構性危機,這不僅是各國的內部議題,更深刻影響著整個東亞的社會經濟可持續性。“我們必須重構社會再生產體系,并為青年群體的參與提供制度性保障與政策支持。”
日本經濟新聞社編輯局政策報道總部長桃井裕理關注到,漫畫、游戲、美食等成為各國“Z世代”交流的突破口。“我們應為青年群體提供一個全方位認識世界的環境,增加民眾的接觸點,有意識地創造大量現實而具體的項目,這或許是有效的。”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政治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張曉磊看來,“Z世代”對性別平等、環境保護等社會問題關注度較高,可以創建符合“Z世代”興趣的中日雙語賬號,邀請中日兩國的青年博主共同創作內容,展示兩國文化的融合與碰撞。“我們還可以開設數字生活與科技創新領域的社交媒體賬號,定期發布關于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內容,鼓勵兩國年輕人分享對這些主題的見解、經驗和探索。”
山東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崔鳳祥表示,中日韓三國在深化民間認知、推動友好交流方面,應秉持開放包容的心態,尊重彼此的文化差異和發展需求,尋求利益交匯點和合作最大資源。“我們應通過加強政策溝通,資源共享以及品牌搭建,進而實現中日韓人文互通和社會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