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浙江瑞安東源村,手藝人用刻刀雕刻木活字。 周健 攝
作為東源村的“金字招牌”,東源木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已知唯一保留下來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藝,2010年,其以“中國活字印刷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各類充滿木活字元素的藝術裝置、展館建筑分布在村里的角角落落,成為游客爭相打卡的“網紅點”。
眼下,中國木活字印刷展示館講解員潘昱丞正忙著優化介紹文本、補充文創產品,為即將到來的“五一”假期做準備。這些年,東源村以該館為主體,打造多條非遺研學、旅游路線。“每至小長假,來村里的大巴車一輛接著一輛,中國印刷術‘活化石’的影響力不容小覷。”潘昱丞說。
“活自在”咖啡圖書館同樣有著“高人氣”。從前臺區的顆顆木活字塊,到陳列區的木活字文創,店里滿是“非遺味”。“咖啡是年輕人喜愛的,我們將它與木活字結合,就是想讓非遺融入日常生活。”店鋪主理人柳曉月計劃,未來在店里開展非遺技藝體驗及普及課程,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與游客圍坐交流。
東源村先后有19人成為瑞安市級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為推動非遺傳承,當地定期舉辦交流會,多措并舉支持人們前來拜師學藝。有來自上海的游客表示,“東源的大師們像認識了多年的朋友,交流的時候親切熱情,眼里滿是對非遺的愛。”
大片的綠水青山、濃厚的非遺氛圍,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成為“新東源人”。“這里很符合我暢想中的基地模樣。”數年前,熱愛藍夾纈技藝的徐夏怡與丈夫來到該村,先后創辦了未見山非遺體驗基地和東梨民藝博物館。兩人將木活字等非遺元素與藍夾纈結合,開發出眾多文創產品,同時聘請村民參與產品制作、場地管理,幫助他們增收致富。
“非遺不僅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還通過與現代元素融合釋放了新的活力。正是這份活力,成了東源鄉村振興的秘訣。”徐夏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