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中外青年參觀新川村鄉村振興案例館。黃彥君 攝
讓中外青年頻頻點贊的新川村,是該鎮產業轉型的縮影——從“靠山吃山”到“產業興村”,再到“村企共建”,該村以先富帶動后富,實現發展“三級跳”。
眼下,在這個曾經以傳統工業聞名的小鎮,生態修復、新能源轉型的案例比比皆是,吸引中外青年深入探索。
“沒想到這曾經是一輛運煤的火車,感覺好新奇。”在新源村長廣煤礦工業文化博覽館前的“綠皮火車茶吧”與朋友們一起唱歌、品嘗咖啡茶飲后,來自俄羅斯的湖州師范學院留學生維多利亞(Viktoriya)說。
曾經的煤山鎮因煤而興,是浙江省唯一采煤基地。2013年,隨著最后一個礦口被封閉,該鎮傳統能源開采被新能源、新材料取代。工業文化博覽館前,承載新興文旅業態的風情街,見證著煤山變“美山”的故事。
在維多利亞看來,各種新業態涌現,帶動城鄉差距縮小,“我想把這里的村莊介紹給我的‘老外’朋友們,浙江不止有美麗的城市,希望他們能到鄉村來看看,感受舒適生活。”
走進煤山鎮仰峰村,各具特色的民宿點綴于山水田園之間,吸引著“山外來客”。該地一位民宿主向中外青年介紹道,曾經該村人口外流嚴重,為改變“空心村”狀態,村里盤活閑置資源、發展民宿產業,如今,在外創業、打工的年輕人正在回流。
“煤山的共同富裕關鍵詞是創新,該地實現了從‘賣石頭’到‘賣風景’的變化、從舊能源到新能源的變化,吸引著更多青年入鄉。”在仰峰村和返鄉青年、企業家代表交流后,與阿里舍結對宣講的溫州醫科大學學生李豪君總結道。
和阿里舍一同探尋共富故事的經歷讓李豪君發現,外國朋友關于共同富裕與中國式現代化的了解,遠比她想象中多。
“阿里舍走訪了中國許多地方,對理論的了解相對深入。中外結伴實踐模式彌合了我們之間的文化背景差異,后續我們會共同創作宣講作品,把共同富裕的浙江故事、中國故事講給全世界。”李豪君期待地說。
麗水學院學生吳宗衡亦有同感,在該地東風村,“一粒吊瓜子”的共富之旅令他印象頗深。
“該村傳統吊瓜產業與智慧農業結合,不但增加了就業崗位,還與四川汶川等地結對幫扶,是先富帶動后富的范例。”吳宗衡說,看到外國青年朋友對吊瓜產業發展好奇地“刨根問底”時,他體會到共同富裕是一項具有世界意義的中國探索,“中國縮小三大差距的實踐可以為其地區發展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