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火里的夫妻店

    首頁 > 資訊 > 社會 > 正文

    燈火里的夫妻店

      生意和生活鋪展開來,寫下普通中國家庭的勞動史詩——

      燈火里的夫妻店(文化中國行)

      凌晨4點,北京東城區北剪子巷,胡同盡頭的路燈泛出暖黃的光暈。常青川開動面包車,駛向農貿批發市場。他和媳婦郭英梅要趕早,把便民超市的菜架擺滿;

      早上6點不到,貴州貴陽陜西路,晨光透過薄霧照在沿街的招牌上,文敏和丈夫葉春林卸下一筐筐黃牛肉。這家24小時營業的牛肉粉店,一天要賣2000碗;

      夜里9點半,上海大學路街區,復旦舊書店門口,一樹櫻花在月下格外柔美。送走最后一位讀者,張強、張芹夫婦整理著當天收來的幾捆書……

      在我們生活的街頭巷尾,總有那么幾家夫妻店。店家店家,前店后家,源自農耕文明“以家為根、以業為枝”的商業形態,如今依舊是社會發展的微縮細胞。早出晚歸,春去秋來,一樣的市井煙火,一樣的辛勤忙碌。

      那些燈火里的夫妻店,生意和生活在方寸間鋪展開來,把一家人的希望攥在手心,寫下普普通通中國家庭的勞動史詩。

      勞動是收獲的起點

      吃苦耐勞、勤儉持家,是夫妻店共同的秘訣

      干夫妻店哪有不辛苦的?

      常青川從批發市場出來,天邊剛露出魚肚白。回到店里,他麻利地把菜碼上貨架。

      這會兒,超市主食區,郭英梅烙好了大餅、蒸上了饅頭,候著早起上班的人們,“自己親手做,咱賣得踏實,街坊們吃著也安心。”

      清晨7點來鐘,第一批老顧客涌進來,“大爺大媽知道我每天什么點兒進菜,都趕著這時候來。”一根黃瓜、幾個西紅柿……買得不多,圖的就是新鮮。

      夫妻倆一個人烙餅、一個人賣菜,一站就是半天。到下午1點半,客人少些,輪流趴在桌上打盹,這是難得的休息。

      忙到午后,常青川最是犯困,一邊操作壓面機,一邊就瞇瞪上了。郭英梅一聽到壓面機空轉了,大喊丈夫的小名——“常二小!”常青川猛地驚醒,“像老師叫學生一樣”,他憨笑。那是媳婦怕他的手被壓到。

      超市每晚開到10點,回到隔壁胡同的家里,洗洗漱漱已是深夜,第二天又是凌晨3點多起床……10多年來,兩口子早就適應了這樣的節奏。

      烙餅、壓面,一直站著,日子長了,郭英梅的腰腿就有了傷。常青川帶她去醫院,醫生說“沒有特別好的法子,多休息吧”。可休息了,生意咋辦?

      其實,更想歇下來的是常青川,他心疼媳婦。“大夏天,兩個電餅鐺開著,跟桑拿房一樣,她在里邊一待就是一個夏天。”每到這時候,他就說,“別干了,回老家吧。”“怎么給孩子攢錢?再堅持堅持。”郭英梅不答應。

      盡管“放棄”很多次飄到嘴邊,但大街小巷的夫妻店,總上演著相似的咬牙堅持。

      有人以為,開舊書店就是坐那兒看店。張芹沒少埋怨,“很多老房子沒電梯,樓道里再擺點雜物,搬書下樓很困難。”夫妻倆時常爬上爬下四五層樓,“一般搬兩袋,對我們這個年齡的人來說,真的蠻累。”

      年輕時,張強在外收書,很少按時吃飯,落下低血糖、胃不好的毛病,肩膀肌腱也斷裂過。如今年近五旬,東西稍重就拎不動。張芹嘴上說累,卻跟張強“搶著干”,把附近收書的活接下來,遠的才讓他出門。

      挑選、打包,張芹像搬家一樣,騎著電瓶車走街串巷。但運回的“寶貝”,委實不輕。同一包書,舊書如果五六十斤,相對新的就得七八十斤。以前手提肩背輕輕松松,現在大多拎著抱著。

      “基本每天都要收,遇到下雨天沒收完,就約明后天。”張芹與周邊收廢品的比較熟,大多也是夫妻檔。

      張芹老家的一些地方,年夜飯會上一道涼拌芹菜,寓意來年勤勤懇懇,他們就是這樣的人。手上老繭的位置與眾不同,在小拇指朝外的那側有一排。捆書的時候用力勒緊塑料繩,這是時間的印記。

      當然,勤勞并不是簡單的體力消耗,也包含生意人的智慧。“您之前想淘這本書,我一直留意,最近找到了,隨時來取”“一共11本,這本送你了”……在張強心里,“讀者常來更重要”。

      十二分的努力,有時并非無奈的選擇,而是骨子里的——“晨興理荒穢”,在勞動中積累家的希望。

      家和萬事興

      夫妻同心,店才長久。他們將家的溫暖棲居于市井之中

      走進一些夫妻店,會感受到那種獨特的氛圍,往往沒有豪華的裝修和復雜的營銷手段。隔案相望時,一個眼神就能讓對方遞過自己想要的東西。

      “我老公有點戀愛腦。”文敏一笑,眼睛就彎成月牙兒:“他一直信任我,支持我,很有安全感。”

      文敏做過很多工作,最后接手母親干了十幾年的牛肉粉店。經朋友介紹,她認識了在廣東創業的湖南小伙葉春林,“先網戀了一段時間。”回想過去,兩人甜甜的,“他天天到我的QQ空間‘搶沙發’,好搞笑嘞!”

      后來,就是一個湖南小伙愛上貴州姑娘,千里奔赴的故事。

      “他知道,我不會關了粉店離開貴陽的。”母親靠著小店養大了文敏兄妹4人,文敏早撂下話頭,“這是我媽一輩子的心血,我答應過她,要么不做,要做就當一輩子的飯碗來做。”

      葉春林倒也灑脫,“認定了這個人,在哪里都一樣。”放下廣東的生意,系上貴陽的圍裙,“她愛這一行,我就跟她好好干”。案板前切肉的悶響,是笨拙也是動聽的情話。

      灶臺成了新陣地,葉春林很快就展現出做粉的“天賦”,后廚工作漸漸上手。“這徒弟,悟性高得很!”文敏調侃著,語氣中滿是欣賞。

      夫妻同心,店才長久。有人為愛奔赴,有人因書結緣。

      不像小夫妻的柔情蜜意,張強與張芹,更多是你提醒我按時吃藥、我提醒你趁熱吃飯,“每天就是那么幾句話”。上點年紀的夫妻,情感就放在心里了。

      剛來上海時,夫妻倆兜里只有40塊錢,在復旦大學附近擺書攤,后來在人家書店租書架賣書,再后來盤下門面。

      結婚26年,與書為伴26年。兩口子的開心時刻就是一起整理圖書,“特別是探討哪些書好,兩個人在一起,談得很開心”。這不就是在書堆里談戀愛,一談26年。

      “他是我的主梁,我是他的承重墻”。在張芹看來,默契與和諧,是磨合出來的相處之道。

      給書定價,有時意見不合。張強不想讓老顧客或者學生為了價格犯難,但張芹想得也很簡單,“高價收來的,定價低了,怎么回本?”沒兩句,就急紅了臉。

      夫妻店不只是營生的空間,也是養育子女的搖籃。勤儉持家、吃苦耐勞的家風,影響著店里長大的孩子們。

      這幾年,正在讀大學的兒子張振民開始跟著熟悉業務。“爸媽照顧書店,就像照顧他們的另一個孩子。”他想多幫襯著點,“如果有一天接住這個接力棒,希望對得起爸媽,也不辜負那些愛看書的人。”

      張芹經常想,以后在老家的屋前屋后種滿鮮花,留出一間書房,擺滿喜歡的書。妻子的夢,張強一直記著。

      以心相交的鄰里

      一家燈火與萬家相連,小店與街坊鄰里相互守望

      作為熟悉的“陌生人”,夫妻店是鄰里關系的紐帶。當有的網紅店用流量思維賺快錢時,不少夫妻店卻守著自家的“情感賬戶”。

      200斤牛大骨、300斤黃牛肉、28種香料,慢火熬10小時,再加入鮮燙米粉……文敏的店在高峰期總是排成長龍。

      “做餐飲,貴在用心。”40年前,文敏的母親靠4張桌子起家。她一直記得母親的話,“帶著良心做,才能做一輩子。”

      90多歲的李大爺吃了十幾年,“清湯牛筋粉,加酸菜,不要蔥花香菜”是他的專屬,“365天至少要來300天”。文敏能說出很多常客的忌口和喜好,這比任何算法都更懂人世間的溫度。

      曾經,是下午2點打烊,要熬制第二天的湯。但總有顧客透過半掩的門問:“粉還有嗎?”于是,營業時間延到晚8點,再到深夜1點,后來是全天候。一人白班一人夜班,“就是希望顧客隨時來店里,能吃上口熱的。”

      出租車司機、外賣小哥、雜貨鋪店主……小店漸漸成了一些固定客群的“深夜食堂”。不少老顧客還看上了夫妻倆這門手藝。

      “怕教會徒弟餓死師傅”,起初文敏媽媽堅決反對。但小兩口對自家的口碑有信心。當然,他們也希望這個養家糊口的營生,可以教給更多與自己一樣的夫妻。

      制作湯頭,選址開店,控制成本……文敏不僅線下教學,還通過直播分享“生意經”。幾年下來,收過幾百個徒弟,“90%都是夫妻店,小本生意。”

      有一年春節,文敏狠下心放了一周假回老家。但顧客的電話一直打不停,夫妻倆坐立不安,“客人離不開我們,我們也離不開他們。”看店里的燈亮著,心里就踏實。

      胡同里,也有那么一盞燈時常亮著。超市賣的是菜和面,傳遞的是家的感覺。

      “街坊鄰里不僅是顧客,更像是親人。”每次回老家,夫妻倆還是會想起胡同里的人們,他們吃得好不好,年過得好不好。

      跟著常青川走在周邊幾個胡同,沒有他不認識的。“嘿,大哥,忙著吶?”“飯做好了嗎?”“小朋友,放學了?”巷子里遇上了,他熱絡地招呼著。

      “夠意思”,是常青川給自己超市起的微信名,“做人做買賣都得夠意思,這算是對自己的一種激勵,也是一種信念。”

      夫妻倆的生意,也確實做得夠意思。

      知道有老人舍不得花錢,常青川就按進貨價賣給她。老人開心,他也跟著開心。

      收銀抽屜備著現金,從20元紙幣,到一角五角的硬幣,“好些老人不習慣手機支付。”有的掏出一把錢,直直往他手里一塞,“你幫我數吧!”常青川接過來,也絕不含糊,“這是街坊對咱的信任。”

      常青川長得敦實,甭管老的少的,都叫他“胖子”,他樂得這個稱呼,“顯得親”。“胖子,我家做飯做到一半煤氣沒了”“胖子,我上旁邊買東西,幫忙看著點孩子”……

      遠親不如近鄰。“青”“梅”組合夠意思,街坊鄰里也局氣。

      鄰居大媽知道兩口子有時候忙得顧不上做飯,便把剛炸好的醬送來:“煮上面條拌一拌,加點黃瓜絲,簡單吃點。”還有送來紅燒肉的:“家里多做了點,湊合著吃點吧。”

      哪里簡單?哪是湊合?都是一片深情厚意。

      一到臘月,大家就來店里打聽:“今年回老家嗎?回幾天?”為了不辜負這份守候,小兩口總是幫著提前訂貨,臘月二十八,準會把下的單備齊,把老人訂的貨送到家。

      一些鄰居過來不只為買菜,更為了聊一聊家長里短,侃一侃地北天南。尤其是黃昏,胡同里氤氳著飯菜的香氣。這家便民超市,更有一番濃濃的煙火氣。

      …………

      一碗粉,一把菜,一本書,三家夫妻店是多少個中國夫妻店的縮影。菜市場的小攤檔、樓下的雜貨店、街角的水果鋪……鑲嵌于城鄉肌理中,隱藏在生活的角落里。

      或許你記不清他們的臉龐,但腦海里肯定有他們勞動的身影。小小的門店,讓兩口子能夠全身心地投入,他們將家的溫暖棲居于市井之中。

      暮色中的長巷,小店門前的燈次第亮起。吃苦耐勞,勤儉持家,與街坊鄰里相互守望,他們溫暖了彌散四方的人間煙火。(本報記者 劉 陽 黃 超 程 龍)

      來源:人民日報

    備案號:贛ICP備2022005379號
    華網(http://www.www489tv.com)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

    QQ:51985809郵箱:51985809@qq.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熟女乱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二区在线| 久夜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窝窝影院午夜看片| 国产日韩视频在线观看| ?1000部又爽又黄无遮挡的视频| 日本免费色网站| 亚洲国产品综合人成综合网站| 精品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久| 国产在线精品国自产拍影院午夜 | 娇小xxxxx性开放|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avapp | 国产精品27页|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播放| 成全动漫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国产妇女馒头高清泬20p多| 91麻豆精品激情在线观看最新 | 伊人影视在线观看日韩区| 色综合久久综合网| 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爆乳|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成人免费777777被爆出| 久久免费福利视频| 欧洲成人爽视频在线观看 | 你懂的在线视频| 在线视频1卡二卡三卡| 一级特黄女人生活片| 日本三级韩国三级美三级91| 亚洲AV福利天堂一区二区三| 欧美综合在线视频| 免费a级毛片无码专区| 美女扒开大腿让男人桶| 国产人妖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免费黄色网址网站| 国产精品成人扳**a毛片|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精品无码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 2021国产麻豆剧| 堕落前辈泄欲便器渡会|